中评现场:多国驻华大使议贸易投资自由化
中评社北京7月31日电(实习记者 于子文)7月30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举行,期间邀请多国驻华大使参与以“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流动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为主题的圆桌论坛,针对全球经济恢复、多边主义、疫苗护照、基础设施建设、供应链贸易等进行发言讨论。
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艾哈桑·布哈利法(Ahcene Boukhelfa)提出,新冠疫情使得全球经济面临极大的倒退,各国需要相互合作和团结协作保证经济恢复,同时国际社会需要通过合作来减少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围绕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推动全球贸易的公平公正发展。此外,他强调中非合作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中非之间应该重视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推动非洲经济以平衡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国际社会还应关注多边主义,以构建习近平主席所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使命,共同致力于推动建设全球化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傅关汉(Grahanm Fletcher)认为在后疫情时代,开放是澳大利亚应对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的一个要素,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贸易规则是其依托的基础,澳大利亚在WTO的框架下和其他国家在电子商务、服务贸易等领域推进各种协议。同时,他强调“疫苗护照”不会对经济复苏产生影响,希望全球旅行能够重新启动,各国建立起彼此认可疫苗注射结果的双边关系,澳大利亚将和合作伙伴通过G20和OECD框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进一步减税。
哥伦比亚驻华大使路易斯·迭戈·蒙萨尔韦(Luis Diego Monsalve)提出哥伦比亚在应对新冠疫情之外,还面临不平等、经济结构重新搭建等问题,对此他提出四点解决方案:第一,注射疫苗,在今年年末达成群体免疫效果;第二,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第三,关注科技、研究和技术;第四,希望哥伦比亚能够分散分险,并且增加其工业化程度的价值。最后他强调,当前全球投资和贸易状况正在不断提高和改善,在危机中看到机遇,携手一致,共渡困难,积极拥抱多边主义。
印度驻华大使唐勇胜(Vikram Misri)认为新冠疫情给全球供应链带来巨大风险,对投资和互联互通产生影响,各国要接受世界已经发生变化的现实,在理解现实的基础上对未来进行规划。他提出,全球化是非常深入、全面的,未来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需要越来越多新的大国来影响和重新塑造全球化,恢复和建立更具有韧性的全球供应链,未来世界需要相互信任,相互合作,需要建立更高的透明度。
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巴德里(Mohamed Abd El-Sattar Elbadri)指出,全球经济受到“心脏病”的困扰——供应链贸易受到影响,各国政府陷入困境,全球GDP和旅游业收入下降。埃及政府将1000亿埃及镑投入国民经济,新政府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韧性应对新冠疫情造成的影响,疫情之后需要恢复国际流动性,推动疫苗行动来合作实现疫苗绿色护照。他强调,世界不需要单极化,国际社会要一起行动降低交通成本,推动减税刺激经济。
巴西驻华大使保罗·瓦莱(Paulo Estivallet de Mesquita)强调尽管巴中贸易合作没有受到疫情太大冲击,但是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巴西出口上涨,外国直接投资(FDI)大幅度下降,贸易会如何发展仍然是一个问题。他希望多边贸易改革越早越好,大型科技公司在技术标准、信息控制、市场垄断等方面产生影响,同时,他强调了全球出行和流动的重要性,希望中国为了控制新冠疫情采取的临时限制出行和流动的措施不会影响中国和合作伙伴之间的人员流动。
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Djauhari Oratmangun)表示,双边的信任、区域各国之间的信任以及多边各国之间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数字经济是处理关系和秩序的重中之重。在区域经济模型之下,东盟各国和中国的经济增长趋势展示出基础设施促进经济繁荣的作用,这将成为东盟的工作重点。其次,疫苗方面的合作、医疗器械方面的合作、医疗器械供应链方面的合作也是重中之重,需要在双边、多边之间重新搭建相互信任的关系。
荷兰驻华大使贺伟民(Wim Geerts)强调可持续的经济贸易交流是中国和荷兰贸易和外交的基础,荷兰非常重视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系,不应该政治化所有的贸易和经济问题,一切冲突都可以在透明公正的体系框架下得到解决。其次,他提出全球经济应该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复苏,利益相关方都需要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气候框架之下做出自己的贡献,才能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复苏。
新西兰驻华大使傅莱恩(Clare Fearnley)就多边贸易机制、区域经济融合、非化石能源的补贴以及CPTPP四个方面展开讨论。他提出,新西兰一直致力于多边贸易机制之下的双边、多边和区域性的贸易框架的搭建,上个月在新西兰达成的APEC协议扮演了避免冲突的传统角色。此外,各国还需要采取一种更灵活的争端解决机制,希望CPTPP能成为更具包容性的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协议。
南非驻华大使谢胜文(Siyabonga Cwele)提出五点经济恢复计划。第一,南非要改善流动性,执行国家的经济恢复计划。第二,打开边境,利用技术改善贸易和通讯的可持续性。第三,实行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协定(AfCFT)推动非洲内部贸易,通过“一带一路”等机制联系与非洲和其他地区的贸易。第四,利用非洲银行、非洲疾控中心、中国以及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开展未来能力建设。第四,改善投资贸易投资环境,减缓疫情对失业的影响。他强调,疫情是全球性问题,病毒没有政治性偏好,国际社会要团结起来,建立全球“疫苗墙”,推动疫苗知识产权改革,促进疫苗生产。同时重视科学防控疫情,避免保护主义,建立全球合作,建立基于规则的稳定的国际贸易体系。
瑞士驻华大使罗志谊(Bernardino Regazzoni)提出全球化发展面临着金融服务、学生签证获取、国家安全问题等挑战。他强调,价值链本地化使得全球货物流动受到很大的限制,中美紧张关系加剧产生不良经济后果,瑞士支持规则基础之上无限制的自由贸易。创新是保持竞争力的最重要手段,瑞士需要重新建立合作,以及和中国建立非常好的经济贸易关系,从而在不确定的时代坚守价值,推动合作与开放。
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里(Ali Obaid AI Dhaheri)认为即使经济现在开始恢复,很多国家仍然面临疫情病毒的变异和接种率不足的挑战。他强调,“疫苗护照”非常重要,会对经济复苏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希望能够在各国政府之间搭建互利互信的机制来应对疫情。最后,他对中国的科兴疫苗和国药集团的疫苗表示赞赏,阿联酋是中东和非洲重要的物流供货转折点之一,希望能够在2021年进一步促进中国疫苗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中评社北京7月31日电(实习记者 于子文)7月30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举行,期间邀请多国驻华大使参与以“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流动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为主题的圆桌论坛,针对全球经济恢复、多边主义、疫苗护照、基础设施建设、供应链贸易等进行发言讨论。
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艾哈桑·布哈利法(Ahcene Boukhelfa)提出,新冠疫情使得全球经济面临极大的倒退,各国需要相互合作和团结协作保证经济恢复,同时国际社会需要通过合作来减少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围绕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推动全球贸易的公平公正发展。此外,他强调中非合作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中非之间应该重视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推动非洲经济以平衡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国际社会还应关注多边主义,以构建习近平主席所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使命,共同致力于推动建设全球化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傅关汉(Grahanm Fletcher)认为在后疫情时代,开放是澳大利亚应对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的一个要素,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贸易规则是其依托的基础,澳大利亚在WTO的框架下和其他国家在电子商务、服务贸易等领域推进各种协议。同时,他强调“疫苗护照”不会对经济复苏产生影响,希望全球旅行能够重新启动,各国建立起彼此认可疫苗注射结果的双边关系,澳大利亚将和合作伙伴通过G20和OECD框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进一步减税。
哥伦比亚驻华大使路易斯·迭戈·蒙萨尔韦(Luis Diego Monsalve)提出哥伦比亚在应对新冠疫情之外,还面临不平等、经济结构重新搭建等问题,对此他提出四点解决方案:第一,注射疫苗,在今年年末达成群体免疫效果;第二,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第三,关注科技、研究和技术;第四,希望哥伦比亚能够分散分险,并且增加其工业化程度的价值。最后他强调,当前全球投资和贸易状况正在不断提高和改善,在危机中看到机遇,携手一致,共渡困难,积极拥抱多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