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提速提效提量解决房屋问题
行政长官李家超正就制定首份施政报告广泛征询各界意见,增加房屋供应是大众最关心的议题之一。李家超上任不久已成立4个工作小组,当中有两个涵盖房屋范畴,分别是“土地及房屋供应统筹组”和“公营房屋项目行动工作组”,前者统筹及协调土地发展和房屋供应,后者专门督导公营房屋项目。国家主席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指出,“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变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创业的机会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纪大了得到的照顾更好一些。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习近平主席想港人所想,特区政府更应急港人所急、解民所困,迅速行动解决房屋问题,不负中央和港人的期盼。
近日李家超已就房屋问题表达了一些看法,当中有些建议已在他的竞选政纲有所提及,可见他对房屋问题思考已久,目前处于政策出台前的酝酿阶段。事实上,在这个酝酿过程中,专责房屋问题的工作小组曾经与民建联举行会议,双方已形成共识并向政府提交了一系列建议,希望政府认真研究、采纳。
善用“熟地”解燃眉急
李家超表明解决房屋问题的途径是提速、提效、提量,强调现阶段主力从现有土地来源中尽量增加供应量。这是一个崭新思路。因为过去房屋政策的着力点是觅地建屋,也就是说,以往谈到“量”是指整体的土地供应量,而且不论“生地”、“熟地”。当中“生地”属于长远规划,尽管对香港长远发展很重要,但不能用于解决迫在眉睫的房屋问题。
事实上,本届政府在长远土地规划方面延续上届政府的工作,即继续推进、落实“北部都会区”和“明日大屿”政策构思。现在李家超谈到的“量”,是指房屋单位的供应量,明显较为强调短中期的房屋供应。他曾经生动地说过,要令需要房屋的人满足基本居住诉求,“能提早一个月就一个月,提早三日就三日”。解决房屋问题,探讨规划不是最紧迫的任务,而是要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以最短时间用尽“熟地”的发展潜能。从这个思路理解提速、提效、提量,可以发现,三者相辅相成,因为要提量就必须提速、提效。
“熟地”是指现成可以用于建屋的土地,即不需要进行填海或平整等前期工程的土地。这些土地包括棕地、绿化地带和祖堂地。这些土地的特点是生态保育价值低,阻碍发展的主要原因一般是业权问题、法律问题、行政问题或地点偏远。这些问题并不涉及工程技术问题,也较少如农地涉及迁置、改变用途等争议,解决起来相对容易。例如祖堂地,可以透过修改程序达至发展目的,但“各处乡村各处例”,要建立一套各祖堂都接受的机制,始终需要时间。又如棕地,由于棕地都有业权,在尊重业权的大前提下,收地发展难度不小。
积极研究开发绿化地
虽然棕地和祖堂地经过处理可以发展,但这些土地的业权目前不在政府手中,所以李家超表示解决房屋问题,主要考虑绿化地带的土地是有道理的。政府手上已有约16,000公顷的绿化地,占全港土地面樍的15%。因此,解决房屋问题,要有攻坚克难的决心,但要尽快增加房屋供应,就要有取易避难的智慧,相信李家超都已具备了决心和智慧。然而,现在唯一的问题是绿化地带土地的统计资料不周全,政府要尽快对全港的绿化地带进行调研,准确掌握每一幅绿化地的情况,从而判断每一幅地的发展潜力。一旦完成判断,就要马上提出具体的发展方案。
与此同时,提速、提效也要下功夫。关于提速,民建联给予政府的建议主要有三点:精简程序、公私营合作、更广泛应用新建筑技术。
在提速方面,现时公营房屋的地基及上盖建筑期是4至5年,政府应精简审批程序,以压缩至3年左右。过去“私人参建居屋计划”相当成功,政府可以汲取过往成功经验,增加出售附属商业设施的灵活性,藉以增加私人参建模式的吸引力,并可以考虑以该模式发展出租公屋。政府还可鼓励业界更广泛应用新建筑技术,包括组装合成建筑法及建筑资讯模型。
提高地积比率
至于提效方面,政府可提高地积比率,让每一幅土地的建屋潜力用得更尽一些。李家超曾表示,项目配套未完备前也可以上楼,这是给市民多一个选择。目前有些苦候公屋单位多时的市民,可能居于笼屋、劏房的恶劣环境中,上楼大大改善他们的生活质素。十多年前沙田硕门邨刚入伙时,邨内除了一家小型超市外,没有其他配套设施。当时有获编配公屋单位的市民觉得那里太荒芜,但我建议这些居民先迁入,减轻租金和生活压力,周边配套设施一定会发展起来。结果几年后,该区就有大型商场落成,今天可谓应有尽有。所以,提前入伙可以提早实现土地的价值,为有迫切需要的市民改善居住环境、减轻生活负担提供多一个选项。这也是提速、提效的有效方式。
在李家超的领导下,解决房屋问题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社会各界应继续给予政府鼓励、支持,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为香港市民安居乐业、社会繁荣安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