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蚊香,古人怎么驱蚊

  中评社北京8月19日电/据科技日报报导,俗话说,秋后蚊子猛如虎。自古以来,驱蚊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内容。在古代,驱蚊以传统方法为主。超过600岁的紫禁城,在历史上曾是明清皇宫,是我国古代技艺和文化的集大成者。紫禁城里所用的驱蚊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熏香、蚊帐、避暑香珠等。

  熏香是烟熏的一种,为紫禁城里驱蚊的主要方法。烟熏驱蚊法在我国的历史久远。如《周礼疏》卷第三十七载:“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反映出在周朝就有烟熏驱蚊虫的做法,且采用的是莽草。宋代官员陆佃撰《埤雅》,书中卷十一“释虫”载:“蚊性恶烟,以艾熏之则溃”,可说明艾草熏烟可以驱蚊。清代官员李光地撰《御定月令辑要》,书中卷十引用《千金月令》载:“五月,取浮萍阴干,和雄黄些少,烧烟去蚊”,即干浮萍与少量雄黄混合,烧烟后可驱蚊。紫禁城里的烟熏驱蚊材料,以龙挂香(又名垂恩香)为主。

  明代文献《香乘》卷二十五中,记载了龙挂香(黄色)的配方:“檀香六两、沈(沉)香二两、速香六两、丁香一两、黑香三两、黄胭二两、乳香一两、木香一两、三柰五两、郎苔五钱、麝香一钱、苏合五钱、片脑五分、硝二钱、炭末四两”。通过对各种配方的功能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硝和炭末起助燃作用,其余各种香料大都可以发出芬芳的香气,且为蚊虫不喜欢,因而可产生驱蚊功效。不仅如此,这些香料对于释放压力、消毒杀菌及促进睡眠,均可起到一定功效。

  蚊帐又名蚊帱、蚊幌,为床上驱蚊用品,材料可为纱、布等。将蚊帐罩住床周围后,可隔离蚊虫的进入。据梁元帝萧绎所撰《金楼子》卷四载:齐桓公因担心蚊子饿着,因而“开翠纱之帱,进蚊子”。这句话说明,我国至少在春秋时期就有蚊帐了。紫禁城里关于蚊帐(架)制作的档案较为丰富。如《雍正四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之“木作”载:雍正四年(1726年)六月十三日,“做得合竹蚊帐架一件”;《雍正七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之“铜作”载:雍正七年(1729年)一月二十九日,雍正下旨“着将九州清晏西暖阁内挂蚊帐罩拆去,再将床罩挪在挂蚊帐处,将蚊帐后面开一门”等。

  不仅如此,紫禁城里还有一种“特大蚊帐”,又名天棚,用于夏季驱蚊。宫女何荣儿曾服侍慈禧太后,并在《宫女谈往录》之“玉堂春富贵”部分,回忆了颐和园乐寿堂采用的天棚做法。慈禧从五月初到八月底的日常起居,都离不开天棚。乐寿堂天棚以杉槁为骨架,支撑起硕大空间,骨架之间用帷帐相连,把整个建筑都罩住了;其外观还做成飞檐鸱尾样式,非常精致。天棚的四面均开设通风的窗户,内设窗纱。故宫博物院藏故宫长春宫烫样,从其庭院高大的天棚样式不难发现,这种天棚无论是驱蚊,还是采光通风,均可起到极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