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时评:尽快通关 留住人才
评论说,本港人口之所以减少,一大主因乃疫下难以吸引和挽留人才。本港输入人才的计划主要有二,分别是吸引海外人才的“一般就业政策”,以及针对内地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入境处资料显示,前者每年新申请获批数目,疫前一般超过4万人,但过去两年则急降至1.4万左右,截至今年首7个月仅约6500人,即全年人数几乎只相当于此前的四分之一;后者人数同样急降,由疫前通常约1.4万人,减至全年预料祗有1万左右,减幅亦达三分之一。
疫下进出香港不易,尤其对比其他已全面开放的地方,显得更难。一次性的“疫监”或可忍受,惟对如金融业者这样需要经常出差的人员而言,每次均要坐困几天实在费时失事。特别是派驻人员长时间离乡背井,若想回家探望亲友,“疫监”安排更是构成不便。基金公会的调查反映,多达58%受访公司允许香港员工在外临时工作,并有32%更允许部分员工常驻海外,但不少人仍不愿接受,选择连根拔起,索性迁离。
须留意,疫下人才流失问题,绝非限于金融一块。据入境处资料,透过“一般就业政策”来港从事金融服务工作的人数,从疫前约5000人减少逾半至去年约2000人;与此同时,由商业、贸易,到资讯科技行业,人数降幅亦达七成;艺术文化、康乐体育、学术研究和教育部门更跌超九成,足见疫情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之严重。其实,来港就学也大受影响,基金公会就指这会损及各类人才携同子女来港扎根的意欲。有议员反映,有逾4.1万海外及内地新生,即使在“3+4”方案下仍在入境方面遇到困难,建议政府增加“来港易”名额和启用边境隔离设施。青年乃是社会未来栋梁,先吸引来港继而留住他们,亦为丰富香港人才库的重要来源。事实上,不仅大学生,许多跨境学童也现流失问题。
评论说,“3+4”措施实施仅几天,成效尚待观察;若一切顺利,有关方面应研究更开放的政策。现阶段为保障安全,限制通关无可厚非;但若可确保安全前提,如透过“红黄码”和“混合免疫”等有效筑起屏障,则香港就有条件研究进一步放宽入境要求。作为国家与国际的双向桥梁,乃香港一直赖以成功的独特优势,故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对海外通关,另方面还须设法尽快与内地通关。特首李家超日前透露,正不断与内地透过充分沟通,增进相互瞭解,建立更好互信,以尽力减少两地人员往来的不便。从吸引和留住人才这点而言,相信各界均期望早日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