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突破“禁区”觅土地
房屋土地问题困扰香港数十年,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既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也反映了所要面对的巨大阻力。历届政府推出各种政策,也有各种各样的“大讨论”,虽能理清土地供应的问题,却无法将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应当说,当前香港面对的不是如何增加土地供应的问题,而是如何尽快落实见效的问题。
“明日大屿”与“北部都会区”是着眼长远的规划,已经形成较大的共识,也在有序推进过程中。目前最迫切要解决的,是短中期内增加土地建屋的政策。去年政府曾表示,正检视“绿化地带”用途,指出早前陆续进行改划的210幅土地中,约三成涉及“绿化地带”,但只占香港约1.6万公顷“绿化地带”的2%。而由于不少“绿化地带”的生态价值较郊野公园低,发展潜力可进一步提升。“绿化地带”能够落实发展值得全力支持,但也不能排除所要面临的各种实际困难和时间成本,拓土建屋还可以再放宽视野。
本港的郊野公园占地440多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四成。郊野公园当然需要保育好,但一些公园的边陲地生态价值低,不应视作为“一点都不能动”的“禁区”。事实上,相关土地邻近基建及社区设施,且为政府所拥有,不需要动迁、赔偿和安置,不论从工程、环保、时间和成本角度,都是“上佳”选择。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房屋短缺问题,不能简单地把发展视为保育的对立面。正如有议员表示,现在有近20万人住在㓥房,公屋轮候时间越来越长,只需拨出一小部分公园边陲地带进行发展,就可以解决数万基层市民的居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