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栀:中国在西方负面形象在上升
中评社北京7月22日电(实习记者 文婷)7月20日,由高校国别和区域人才培养院系联盟、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团队、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此次研讨会以“如何克服西方话语体系的中国悖论”为主题,研讨会由中山大学中东研究中心教授陈杰主持,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院、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担任主讲嘉宾。王义栀表示新冠疫情之后,国际对华舆论呈现日益分化的趋势,总体而言中国在西方负面形象在上升。基于此他提出中国公共外交的使命要通过“三非”+“四特”实现崛起和复兴,从而为中国寻找三种传统——传统文化、西方道统、正统,依次实现新的三位一体。
谈到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变化时,王义栀认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后,国际对华舆论呈现日益分化的趋势。他提出西方不能代表国际社会,西方舆论不代表国际舆论,但是西方舆论对国际舆论的影响有目共睹,西方在疫情爆发后对中国的敌意有增无减,我们必须正视这一事实,实事求是的探讨如何塑造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他指出西方心目中的中国印象变迁陈向初从中国问题到中国话题,从中国威胁到中国恐惧的趋势。以前的中国问题是西方自身观的一种折射,到中国话题就成为世界观的一种折射。
关于西方的中国悖论,王义栀提出了三点见解:(1)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西方社会认为中国社会存在一种唯体制论。(2)西方社会认为像我不好,不像我也不好。(3)西方社会存在中国人好,党国不好的看法。这种西方社会的中国悖论折射了一种“西方悖论”,西方文明因而也出现了极大的不适应性:西方-神论-数字无神论;政治正确-数字不正确;私有制-公域;零和博弈-共享经济。关于西方的中国悖论,他提出了一个公式即“中国悖论”+“西方悖论”=“世界悖论”,他认为安全靠美国,市场靠中国。
在此基础上,王义栀分析了中国公共外交悖论,他认为中国公共外交悖论主要有四层含义:(1)类比容易理解,但异化,不类比又无法理解;(2)如果你不能表达自己,就将被别人表达;(3)实力与形象(安全)的悖论。中国的公共外交悖论主要是指特色与普世悖论,因而中国情境下的公共外交悖论主要是指:各国都特色,世界才特色;无为与有为悖论;身份悖论;属性悖论。
关于中国公共外交王义栀总结了四点经验:(1)外交无小事,要落实外交治理体制现代化;(2)集中力量办大事;(3)中国日益成功,形象日益下滑;(4)中国无小事:全球化+西方民主替罪羊。与从同时,他以新冠疫情作为一个个案研究对象,列举了中西关于疫情的十大分歧:对瘟疫本身的看法分歧;对生命-生活的看法分歧;对疫情发生原因看法分歧;对抗疫情手段看法分歧;对疫情诱发的冲击:排外主义;对疫情折射的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对疫情引发的担忧:溢出效应;对抗疫效果比较不满:制度对手;对疫情引发的担忧;复工复产;
研讨最后,王义栀认为目前中国公共外交的使命是通过“三非”+“四特”实现崛起又复兴。其中四特主要是指:Volume(规模)-特大规模;variety(多样)-特长历史;value(价值)-特世俗社会;velocity(速度)-特殊崛起。他谈到五百年西方主导国际体系下实现,复兴是在五千年文明体系实现,我们要做的就是告别近代,走出西方,同时这是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的基础。为更好的实现崛起和复兴,他提出未来课题研究可以主要集中在:一是把无神论转化为世俗文明,实现中华文明与宗教文明大和解;二是吧革命学说转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把马克思主义还原为人类思想最高峰,而非西方认为学说。从而为中共寻找传统——传统文化,西方道统,正统,依次实现新三位一体。
中评社北京7月22日电(实习记者 文婷)7月20日,由高校国别和区域人才培养院系联盟、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团队、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此次研讨会以“如何克服西方话语体系的中国悖论”为主题,研讨会由中山大学中东研究中心教授陈杰主持,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院、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担任主讲嘉宾。王义栀表示新冠疫情之后,国际对华舆论呈现日益分化的趋势,总体而言中国在西方负面形象在上升。基于此他提出中国公共外交的使命要通过“三非”+“四特”实现崛起和复兴,从而为中国寻找三种传统——传统文化、西方道统、正统,依次实现新的三位一体。
谈到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变化时,王义栀认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后,国际对华舆论呈现日益分化的趋势。他提出西方不能代表国际社会,西方舆论不代表国际舆论,但是西方舆论对国际舆论的影响有目共睹,西方在疫情爆发后对中国的敌意有增无减,我们必须正视这一事实,实事求是的探讨如何塑造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他指出西方心目中的中国印象变迁陈向初从中国问题到中国话题,从中国威胁到中国恐惧的趋势。以前的中国问题是西方自身观的一种折射,到中国话题就成为世界观的一种折射。
关于西方的中国悖论,王义栀提出了三点见解:(1)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西方社会认为中国社会存在一种唯体制论。(2)西方社会认为像我不好,不像我也不好。(3)西方社会存在中国人好,党国不好的看法。这种西方社会的中国悖论折射了一种“西方悖论”,西方文明因而也出现了极大的不适应性:西方-神论-数字无神论;政治正确-数字不正确;私有制-公域;零和博弈-共享经济。关于西方的中国悖论,他提出了一个公式即“中国悖论”+“西方悖论”=“世界悖论”,他认为安全靠美国,市场靠中国。
在此基础上,王义栀分析了中国公共外交悖论,他认为中国公共外交悖论主要有四层含义:(1)类比容易理解,但异化,不类比又无法理解;(2)如果你不能表达自己,就将被别人表达;(3)实力与形象(安全)的悖论。中国的公共外交悖论主要是指特色与普世悖论,因而中国情境下的公共外交悖论主要是指:各国都特色,世界才特色;无为与有为悖论;身份悖论;属性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