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记》:刘跃进笔下的师生情
这篇文章是四川师范大学的尹玉珊所写,她是刘跃进的学生,学生写老师如何写老师,温情感人。读者可以感受到代代师生之间,传承不息。
将近22万字的《从师记》,书本不甚厚,内容却很厚重。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术与文学两个方面。出版社与学术界多看重前者,因为写作者以及写作对象皆为著名学者,本书之作,为有心问学的读者指引一条“大时代下的问学之路”。即便是普通读者,也可以从书中看到“一个可以触摸的学术境界,一种可以贯通的学术精神”,从而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拓宽学术的影响力。
《从师记》的文学价值固然离不开学术,却又在文章学上,站出了自己的独立姿态。《从师记》一方面汇入了学者散文的历史长河,成为具有“真实、细致、耐读、内敛”的学者散文的代表之一;同时,因为《从师记》的大多篇章皆以人物为中心,开创了学者散文的“纪传体”模式,从而成为“非虚构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于我来说,最主要的收获也有两个:首先,个人学术新路的开创。这一点我想细致地谈一谈,因此放在后面再说。先说说第二点,即文学写作对于文化学者、生活实践与人生思考的宣导作用。这些实践与思考或许基于学术思想的积淀,或许与学术无直接关系,但都无法及时、全面地呈现于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之中。它们既然在学者的精神世界里孕育,必然需要一个载体转世,学者的文学创作也就应需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