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能源革命中国走在前列
中评社北京7月26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2021年7月23日出版的《经济日报》刊登中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的文章。文章披露截止到2020年底,中国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为5.3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24%,到2030年中国的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超过煤炭发电。到2060年前,新能源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所占的比重超过50%。这标志着中国实现二氧化碳中和的目标,胜利在望。
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是西方国家制造出来的政治议题。西方国家已经到达工业化的顶端,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逐渐减少,因此,提出全球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目标,希望发展中国家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
发展中国家当然了解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是西方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设置的全球化的政治议题。因此,无论是在京都议定书谈判还是在巴黎协定谈判过程中,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反对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为发展中国家设置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指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上升阶段,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必不可少。但是,中国认为,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是绿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改变能源结构的良好契机,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之举,因此,中国主动向国际社会承诺,将会到2060年实现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中和。
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能源政策,调整传统的发展思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抓手,依靠能源科学技术进步,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
事实上,中国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方面,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充分利用西高东低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水电产业。中国已经在长江上游建设水力发电走廊。不远的将来,中国将会在雅鲁藏布江建设水力发电走廊。如果充分利用中国的地理优势,依靠水能发电,那么,中国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方面,有可能会走到西方国家的前面。
美国民主党政府专门设置气候“特使”。这说明美国民主党政府在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问题上,决心重新回到巴黎协定中来。这位美国政府“特使”即将访问中国,他究竟会给中美合作带来怎样的机遇,人们不得而知。不过,就在这位政府“特使”出发之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将敦促中国减少对煤炭的开采使用。
现在看来,美国念念不忘的是中国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问题,而不是如何依靠科技创新,加强中美交流,解决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问题。
中国一方面在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问题上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希望依靠科技创新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充分利用中国自己的技术优势,主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
中国除了水电资源之外,还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产业,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场。不仅如此,中国在广袤的沙漠和戈壁,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厂。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清洁能源产量最多的国家。
近些年来,中国积极探索开发地热资源,充分利用地球深处的热量,解决能源需求问题。中国全方位的新能源开发,必将为各国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探索出一条康庄大道。
当前中国在电力资源配置方面,采取的是全国布局策略。国家电网通过技术革新,建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压输变电线路。中国特高压输变电网络把各地的电力联结在一起,形成世界规模最大的电力网络。
但是,正如笔者多次所指出的那样,借助于资本市场发展中国的电力资源交易系统,依靠科技创新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同时也是最先进的电力输送网络,对于解决中国的能源不平衡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必须指出的是,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值得高度重视,而远距离的输变电线路,不仅面临维护成本问题,而且面临电力安全问题。
中国拥有相应的技术,建立相应的资本市场,对于中国未来电力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中国电力发展必须居安思危。超远距离的输变电,将会给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越来越高的成本。尽管中国科技人员开发出“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减少了输变电的能源消耗,但是,输变电网络的维护以及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给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成本,给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带来沉重负担。所以,中国未来电力事业发展,必须考虑安全、成本问题。
首先,中国应当充分考虑到,无论是大型水电站超高压输变电网络,还是跨地区的电力调配,都面临巨大的成本。这些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都将计算入国内生产总值中。如何在合理利用电力资源的情况下,大规模减少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这是需要决策者认真考虑的问题。
过去中国依靠煤炭运输铁路系统,将北方的煤炭运输到南方地区,解决火力发电的煤炭供应问题。现在中国已经意识到,有必要把煤炭资源变成电力资源运输。今后能否考虑把电力资源转化为数据资源,或者在国民经济布局方面,充分考虑到中国能源基地建设,就近建设大型的工业化基地,充分利用当地的能源,减少能源运输成本呢?
中国已经出台规划,要求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如果这项政策得到推广,那么,城市的房顶、工厂的墙面、高等院校活动场所,都可以成为发电站。如果依靠科技创新,减少分布式发电设备的造价,那么,每个单位都可以建成自己的发电站。这对于减少输变电运输成本,对于提高发电安全系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河南郑州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发生严重内涝之后,一些地方出现大规模断电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恰恰是因为中国高度重视网络化电力建设,忽视了分布式发电的优越性。可以设想,如果每个医院、学校都有自己的小型光伏发电系统,那么,遇到大灾大难,网络不能正常运行的时候,单位内部的小型发电系统,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建设分布式发电系统,可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当组织集体攻关,进一步降低分布式发电设备的成本,提高分布式发电设备的使用效率,为我国分布式发电广泛普及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世界能源革命,中国已经走到前列。中国有必要进一步细化自己的能源战略,一方面依靠科技创新开发更多清洁能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依靠人民群众建设分布式安全发电系统,为世界能源产业的发展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中评社北京7月26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2021年7月23日出版的《经济日报》刊登中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的文章。文章披露截止到2020年底,中国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为5.3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24%,到2030年中国的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超过煤炭发电。到2060年前,新能源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所占的比重超过50%。这标志着中国实现二氧化碳中和的目标,胜利在望。
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是西方国家制造出来的政治议题。西方国家已经到达工业化的顶端,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逐渐减少,因此,提出全球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目标,希望发展中国家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
发展中国家当然了解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是西方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设置的全球化的政治议题。因此,无论是在京都议定书谈判还是在巴黎协定谈判过程中,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反对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为发展中国家设置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指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上升阶段,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必不可少。但是,中国认为,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是绿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改变能源结构的良好契机,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之举,因此,中国主动向国际社会承诺,将会到2060年实现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中和。
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能源政策,调整传统的发展思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抓手,依靠能源科学技术进步,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
事实上,中国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方面,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充分利用西高东低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水电产业。中国已经在长江上游建设水力发电走廊。不远的将来,中国将会在雅鲁藏布江建设水力发电走廊。如果充分利用中国的地理优势,依靠水能发电,那么,中国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方面,有可能会走到西方国家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