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家版本馆:岭南文化遇见时代新韵
在凝结着广州人无数情思的流溪河畔,由古朴庄重的青灰色建筑群组成的广州国家版本馆,日前在凤凰山脚下落成开馆。在同一方天地里,母亲河水与文明灯塔,青山翠谷与长桥卧波,竟能组合得颇为相得益彰,物我两忘。
走进广州国家版本馆时,天空正飘着毛毛细雨。以粤北五岭为造型的馆名石首先映入眼帘。“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几个金色大字铁画银钩,与五岭石很是相配。向前行进,就到了两端卷起,形似书卷的文沁桥。立于桥面,观远处凤凰山上的云山雾罩,真应了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中的意境。还未及馆舍,便美得叫人出神。
从空中俯瞰,铺开在山脚下的建筑群被一条清晰的轴线贯穿。一桥、一亭、一池、一阁,依次排列,井然有序。在文沁亭中放眼望去,视野开阔,天光照在文沁池的水面上,微风徐徐,波光粼粼。水面一角置有一方砚台,水中还有一抹绿色的倒影格外吸睛,这就是已有200多岁的二级格木古树。
参与设计广州国家版本馆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振辉介绍,为保护古树,广州国家版本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建筑空间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以古树为中心,形成了格木亭,其中还设有旋转而下的阶梯。
曾立于山林之间的古树,如今化为建筑文化的基石,焕发新芽,更添了“植根中华”的新意,与文沁阁内保藏的上百万文化版本一起,存续文化底蕴,赓续中华文脉。远看青砖黛瓦的文沁阁,熟悉广州的人脑中总会生出几丝似曾相识。张振辉介绍,在设计过程中,他们从广州镇海楼、中山纪念堂和一众广东古代学堂、学宫中,得到了不少启发。
“我们这次以‘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代新韵、文明灯塔’为总体设计理念,融合中华制式与岭南特色,从礼乐格局、大国气象、岭南风物、地域气候等角度,对岭南传统建筑工法进行了现代化转译。”领衔设计广州国家版本馆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