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物的守护者、文化的传播者
文物跨国展览是中外交流的桥梁。在文物“走出去”与“引进来”的过程中,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肩负着为文物“漂洋过海”保驾护航的重任。从国博成立伊始,就可以在跨国展览中看到文物保护的身影。1912年7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成立,次年便应邀参加德国莱比锡万国文字印刷术展览会,向德方出借乾隆玉刻十三经序文、“表章经学之宝”印玺等文物。据记载,当时除了出借展品,还为之“摄照古器物影片,摹拓石刻”。摄影可以存证,以便返还时对照,兼备出版之用;摹拓可以留存器物形貌和图文资料,也常替代原件展出,二者都是常见的文物保护辅助手段。
新中国成立后,东方古国以崭新的姿态走向国际社会。1950年,国博应邀参加苏联举办的“中国艺展”,最终选中89件展品。为了确保文物安全,国博申请了一笔专项经费,精心准备包装材料,托裱装潢,备制匣囊。当时,展品中有一幅明代《丝绣天王像》经过专门修复,既提升了对外展示效果,又有利于文物本身的保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项文化事业参与到日益多元的国际交流中,文物保护修复事业亦然。1989年,美国文物保护技术专家访华团来国博做学术报告,幷参观实验室和修复室,交流业务。20世纪90年代,国博和加拿大保护中国文物基金会合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物保护交流,如选派访问学者赴加拿大研修,签署合作协议添置大型科学仪器,共同举办文物保护成果展等。在“引进来”的同时,国博的保护修复技艺也在国际合作中积极“走出去”。1999年,国博书画临摹装裱室帮助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完成其所藏3幅中国字画的揭裱修复,在国际交流中展示了传统技艺的魅力。此外,日本、意大利等国文保修复专家积极来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