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
经济日报刊发王轶辰文章表示,纵观人类核电发展史,安全始终是“生命线”。目前技术条件下,核动力主要依赖于裂变,不稳定是这种现象的固有属性。在核反应堆中,微小的变化就会导致功率出现迅速、巨大而危险的波动。历史上,1979年美国三里岛、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2011年日本福岛等严重的核电站事故,都曾引发较大社会恐慌,“谈核色变”也成为公众心态。
我国到底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下,当前全世界一项中心任务就是,以对环境破坏最小的方式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与煤电、气电相比,核电站不燃烧化石燃料,而是依靠核裂变产生热量,生产过程不排放温室气体,且运行稳定可靠,能够在生产大量电力的同时不影响全球气候,有利于碳中和目标达成。以法国为例,在1970年到1995年间,法国人口增加13%,经济增长71%,发电量增长214%,而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16%。这是因为法国核能发电量的比例在这段时期内由6%增长到77%。
另外,我国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面临着高比例、大规模新能源发电接入系统的安全稳定等问题,核电与煤电、水电一样,可以提供电力系统运行所需的转动惯量,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俄乌冲突也给我国能源安全敲响了警钟,要不断加强能源自给率,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核电在保障能源供给和电力安全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国际局势来看,核能是世界发达经济体最大的低碳能源,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核能贡献了一半的低碳电力。随着俄乌冲突引起的全球能源价格飙升,以及近几年国际社会对能源清洁低碳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呼声趋高,并形成共识,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将发展核能重新提上议程。
核能的作用不可或缺,其作为一种清洁、经济、可靠的能源,是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核事故绝不是为了让我们远离核电,这种逃避的方式无异于危急时刻鸵鸟将头扎入沙子。面对历史上的事故教训,我们需要做的是,研发设计更安全、更简单、更廉价的核电站,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规范不断提高核能利用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