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月壤入港揭幕仪式举行
中评社香港6月27日电(记者 张心怡)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香港回归祖国24周年之际,“时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暨月壤入港揭幕仪式26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香港中联办副主任谭铁牛、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院士、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叶玉如院士等共同为月壤揭幕。
林郑月娥在揭幕仪式上发言表示,本着不断追赶的拼劲,我国的航天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飞船,到过去两年探测器成功登月和登陆火星,到顺利把三位宇航员送到国家自主兴建的“天宫号”太空站,展开在太空逗留三个月的历史性任务,充分体现了国家在航天科技事业上不断寻求突破及开创先河,使国家在世界航天范畴现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林郑月娥说,“嫦娥探月”工程对香港来说应该特别有亲切感,但不是因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名字里有“月娥”两个字,而是因为香港的高校参与了这个工程。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为“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研发“表取采样执行装置”。此外,理工大学也曾参与国家首项火星探索的任务,利用顶尖的技术,为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选取着陆点,并研制了用于监察火星环境的“落火状态监视相机”。希望他们日后能够受到委托,参与更多航天任务。
谭铁牛指出,此次展览将让我们进一步深切感受到国家科技发展的巨大进步。上天入地下海,科学技术工程,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一步步见证国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巨大进步,见证着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展览将让我们进一步深切体会到中国科学家身上的宝贵精神。这种精神,最深沉的底色是爱国,最鲜明的特点是自强,最高尚的品质是奉献。一百年来我国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铸就的爱国奉献、求实创新、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力量源泉。
谭铁牛亦强调,这次展览将让我们进一步深切认识到香港科技界在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伟业中大有可为。事实证明,香港科技界始终具有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高尚情怀,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则为香港科技界实现抱负、施展才华提供了最大舞台。香港具有基础研究卓越、国际化水平高、中西文化交汇、服务体系完备的优势,可在源头创新、人才聚集、国际合作、科技中介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在未来国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更多“香港智慧”“香港方案”,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一定能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添新动能、注入新动力。
胡浩致辞表示,香港拥有雄厚科技基础和爱国爱港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希望香港科学家积极参加到月球样品的研究当中,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希望香港的科技界更加广泛深入地参加到国家后续的航天任务中,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人类福祉贡献更大力量。
胡浩说,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始终是中国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增进香港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和崇尚科学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叶玉如在致辞时提到,香港科学界一直积极参与国家科研发展,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她鼓励香港科学家要勇挑重担,努力推动香港科技发展上一个新台阶。相信这次展览可以唤起香港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对创新科技的关注,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从事科研工作。
叶玉如亦强调,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十四五”规划,都为香港创造了不容错失的重大发展机遇。香港正在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规划,更加积极和深入地参与国家的创新及科技发展,香港科学家要勇挑重担,努力推动香港科技发展上一个新台阶。她续指,相信这次展览可以唤起香港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对创新科技的关注,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从事科研工作。
揭幕仪式结束后,40余名香港青少年手持国旗和区旗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中评社香港6月27日电(记者 张心怡)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香港回归祖国24周年之际,“时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暨月壤入港揭幕仪式26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香港中联办副主任谭铁牛、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院士、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叶玉如院士等共同为月壤揭幕。
林郑月娥在揭幕仪式上发言表示,本着不断追赶的拼劲,我国的航天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飞船,到过去两年探测器成功登月和登陆火星,到顺利把三位宇航员送到国家自主兴建的“天宫号”太空站,展开在太空逗留三个月的历史性任务,充分体现了国家在航天科技事业上不断寻求突破及开创先河,使国家在世界航天范畴现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林郑月娥说,“嫦娥探月”工程对香港来说应该特别有亲切感,但不是因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名字里有“月娥”两个字,而是因为香港的高校参与了这个工程。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为“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研发“表取采样执行装置”。此外,理工大学也曾参与国家首项火星探索的任务,利用顶尖的技术,为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选取着陆点,并研制了用于监察火星环境的“落火状态监视相机”。希望他们日后能够受到委托,参与更多航天任务。
谭铁牛指出,此次展览将让我们进一步深切感受到国家科技发展的巨大进步。上天入地下海,科学技术工程,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一步步见证国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巨大进步,见证着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展览将让我们进一步深切体会到中国科学家身上的宝贵精神。这种精神,最深沉的底色是爱国,最鲜明的特点是自强,最高尚的品质是奉献。一百年来我国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铸就的爱国奉献、求实创新、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