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负担减轻,素质培训更多样
“双减”一年来,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否真正得以减轻?学生、家长和教师有哪些感受、诉求和期待?在具体实施中,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和中小学校有什么高招妙策?考试评价有哪些变化?本期教育周刊推出“聚焦‘双减’这一年”系列报道,让我们共同关注。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校外培训机构进入“强监管”时代,孩子们得以从繁重的校外负担中解脱。
这一年,校外培训机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孩子们的校外培训负担是否减轻?选择非学科类培训,家长又出于何种考量?记者进行了调查。
1、参加校外学科类培训,频次和强度明显降低
“双减”政策刚落地时,北京家长窦艺就在朋友圈里感慨:“太棒了!培训班,真的不想上了!”在她看来,学科类培训班“总在拔高”,只适合学有余力的孩子,自家娃能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就可以了。
不过,没多久,家长群里的讨论又让窦艺泛起了嘀咕,“不上课外辅导班,真的能行吗?”但是,一年来,看着实实在在的配套政策一一落地,窦艺“如释重负”。
从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到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不公平格式条款,规范其经营行为,再到开展寒暑假校外培训专项治理,严查隐形变异行为……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扎实推进,各地纷纷推出“时间表”“线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