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抒写多彩民族的动人诗篇

  中评社北京7月26日电/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贵阳市南明河畔,一座别具特色的三叉弧形建筑巍然挺立。建筑整体造型像侗族鼓楼,6个面呈“山”字形,每面都有用于分隔楼层的横条,远望好似山坡上的梯田。这便是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2009年建成幷向社会免费开放,以收藏中国西南各民族特别是贵州18个世居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实物资料为主,藏品类别涵盖传统服饰、银饰、面具、生产生活用品、民族文献古籍等,现有馆藏文物1.7万多件(套),民族图书、文献6万余册。

  多个民族相聚贵州

  贵州是中国古代民族交汇的大走廊。历史上,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从不同方向进入贵州,逐渐形成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等18个世居民族。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基本陈列“记忆与传承——贵州世居民族历史文化展”由“千年之行”和“大美不言”两部分组成,“千年之行”系统展示了贵州18个世居民族的历史、分布和特色文化。

  进入序厅,两侧墙上的画引人注目。高山起伏,云雾袅袅,山间有不少人,或耕田劳作,或策马奔腾。走近看,还有海马、贵州龙、铜车马等图案点缀其间。“这些图案元素体现了贵州的地质特点、考古发现、少数民族传说等。远古时期,贵州地区曾是海洋,后经地壳运动演变为陆地,有很多山地和丘陵。”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讲解员李姝爰介绍。

  贵州是中国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苗族又是贵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族人遍布全省。走进苗族展区,互动电子屏上显示了苗族5次大迁徙的时间、路线,展柜里陈列着从各地征集而来的苗族服饰、银饰、木鼓等。一件华丽的百鸟衣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贵州榕江地区苗族男子参加牯藏节等隆重祭祖典礼时所穿戴的盛装。衣服周身绮丽的鸟纹图案反映了苗族鸟崇拜的观念,寄寓了民族兴旺繁衍的愿望。

  在布依族展区,靠墙悬挂着3面铜鼓,用手轻敲,响起低沉而悠长的鼓声,仿佛置身于布依族神圣的仪式现场。铜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配以被称为“十二调式”的传统曲牌,常用于庆典、祭祀等仪式中。布依族铜鼓十二调通过一代代口传心授沿袭下来,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