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熇:“嫦娥系列”显新时代探月精神
中评社香港6月25日电(记者 梁帆)6月24日上午,“航天科学家团队进校园”暨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活动在香港理工大学举行,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以“筑梦月球舒广袖”为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张熇表示,嫦娥五号经历23天的艰苦过程,实现了月壤的圆满回归,走出了中国探月工程“绕路回”三步走的最强乐章,代表了我们中国航天在深空探测领域里的最强水准。她认为,锁定一个目标不懈的努力,对外界的任何诱惑都视而不见,这也被称为航天人精神。相对于传统的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又多了一些现代的元素,“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
为什么要筑梦探月
为什么要筑梦探月?张熇称,这是大众一直关心的问题,月亮是大家几乎每天抬头都能看到的天体。在中国古代,有非常多的诗人、词人,用文学作品来歌颂月亮,对登月满怀憧憬。比如,美丽的中国传统传说“嫦娥奔月”就抒发了古人对探索月球的好奇与渴望。这实际上是人类探索未知的一个本能,几千万年前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不断探索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同时不断扩展我们的生活环境。
张熇表示,在古代登月只能是“梦想与幻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航天人终于把梦想变成了现实。在人类的航天史上,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昨天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也引用了这句话。我们的航天事业持之以恒地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拓展人类对整个宇宙的认识。
张熇认为,探月具有三大意义。她分析道,第一,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地外天体,符合深空探测技术以“先易后难”作为其原则,逐渐发展的这样的过程,所以世界各国航天都是以月球作为深空探测的一个起点。
第二,月球没有类似地球的火山、大气或是人类的活动,其保留了46亿年前古老的“地月系”演化过程中的最佳样本,对研究地月系的形成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月球上可能存在地球上没有的资源,能够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同时月球也还有它独特的位置资源,只距离地球38万公里,相较于其他星体,不算太远,也不算太近,对于地球的宏观观测研究是相当之好的位置。
破万难登月球之背
去年印度和以色列发射了自己的月球软着陆的探测器,但都以失败告终。张熇谈到,在月球着陆困难重重,主要由月球的特殊环境所决定。首先月球的月壤、地形、重力、大气、气温等众多因素使得航天器要在月球工作,就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为了克服难点,嫦娥三号突破了一些关键技术,其中包括着陆段的主导航的控制技术,可控推力的推进系统、着陆缓冲技术、月面自主休眠唤醒技术、地外未知环境下的移动技术、月面巡视过程中的自主导航与遥操作的技术。在航天工作中,一个非常小的失误,可能会造成比较大的灾难.她强调,航天任务的成功不仅仅是攻坚克难,还需有更多的“严慎细实”,这才是完成任务的保障。
在月球背面着陆更是难上加难,张熇指出,嫦娥四号实现了全人类首次登陆到月球的背面。月球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它自转的周期和它绕着地球公转的周期几乎相同,因此造成了月球始终有一个面朝向地球。大概有60%的面积我们在地球上可以看到,背面40%的面积我们在地球上是从来无法观察到的。这也是天体之间存在的一个物理定律“潮汐锁定”效应,是宇宙中比较普遍的现象,除了地球和月球,像火星、木星、天王星,还有冥王星等等都对它的卫星有“潮汐锁定”效应。
探月高潮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冷战时期,美苏未能登陆月球背面由以下原因。一是当时全球未具备卫星中继通信技术,因此只能直接对地;二是没有镭射雷达这样的先进避障技术。
“但我们不得不去,在科学领域,探索未知一定是有重大意义的。”张熇强调,嫦娥四号探测器相比于嫦娥3号,有着陆器、巡视器、还配备中继星“鹊桥号”。由于我们在月球背面看不到地球,无线电波以直线形式传播,“鹊桥号”的作用就是让探测器把信息通过它来中转,然后再把信息“准即时”的传递到地面,实现中继。
高瞻远瞩的探月“绕路回”三步走
张熇表示,中国的探月工程从2004年正式立项,一直到2020年12月嫦娥五号胜利完成采样返回,标志着“绕路回”三步走顺利完成,取得了“六战六捷”的辉煌成果。但实际上探月工程“三步走”战略初步形成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甚至于更早,我们中国的科学家及工程技术人员就已经在做月球探测相关的科学和技术准备的研究工作。
张熇继指,航天五院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了关于月球探测相关的论证小组,到1998年,已具备关于月球探测卫星关键技术的初步成果。在2000年我国航天局发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第一次提出中国人在开展了近地的遥感通信、航天之后,要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活动,标志着探月工程得到国家正式的支援。后来到2004年1月份的探月工程正式启动,由老一辈航天人深谋远虑提出的“绕落回”三步走,是一个在技术上不断跨越,任务实施上不断挑战,但又是可实现的,同时在科学层面上不断深入的战略。这三个规划也为后面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张褐指出,嫦娥五号经历23天的艰苦过程,实现了月壤的圆满回归,走出了中国探月工程“绕路回”三步走的最强乐章,也是代表了我们中国航天在深空探测领域里的一个最强的水准。
港校为探月输送“弹药” 未来已来需接续奋斗
张熇赞扬道,和香港理工大学共同研制的嫦娥五号的机械臂、近摄的相机等等装置都在轨顺利完成了任务。同时与香港理工大学在月球的地形地貌分析方面做了很多的合作,特别是对着陆区的高层石块、撞击坑都开展了一些统计分析,给我们最终着陆的策略制定提供了非常好的依据;并且与校方合作研发的嫦娥四号降落相机,在降落过程中拍摄的图像帮助嫦娥四号恢复了着陆的航迹,可谓至关重要。
张熇提到,未来深空探测还是会按照国家引领的我国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的发展为己任,希望在月球的极区建一个能够长期自主运行,开展大量科学和技术验证的月球科研站。同时我们的目标也会向更远的深空进发。锁定一个目标不懈的努力,对外界的任何诱惑都视而不见,这也被称为航天人精神。
谈到探月精神,党中央评价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张熇表示,相对于传统的航天精神,又多了一些现代的元素,要有梦想、要为之探索,同时要协作,秉持着合作共赢的精神。在整个探月工程里,不论是和高校、企业,甚至于国际上的单位合作,都是本着“合作共赢”的态度,因此整个资料和样品都是向全世界共用的。
张熇亦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大家多数看到的是我们成功的欢呼雀跃,看不见的是无数航天人在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失败里打磨出的成功,这种品质就是航天人融入到血脉的精神力量。正是这些精神力量点燃着航天人无数个不眠之夜艰苦奋斗,折射出我们航天人自主创新的熠熠星光,激励着我们的航天人永远前行。
在演讲的最后,张熇寄语香港理工大学的学子和香港年轻人,希望航天精神能给在港学子的未来生活有所启发,立鸿鹄之志,展鲲鹏之翼。
中评社香港6月25日电(记者 梁帆)6月24日上午,“航天科学家团队进校园”暨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活动在香港理工大学举行,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以“筑梦月球舒广袖”为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张熇表示,嫦娥五号经历23天的艰苦过程,实现了月壤的圆满回归,走出了中国探月工程“绕路回”三步走的最强乐章,代表了我们中国航天在深空探测领域里的最强水准。她认为,锁定一个目标不懈的努力,对外界的任何诱惑都视而不见,这也被称为航天人精神。相对于传统的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又多了一些现代的元素,“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
为什么要筑梦探月
为什么要筑梦探月?张熇称,这是大众一直关心的问题,月亮是大家几乎每天抬头都能看到的天体。在中国古代,有非常多的诗人、词人,用文学作品来歌颂月亮,对登月满怀憧憬。比如,美丽的中国传统传说“嫦娥奔月”就抒发了古人对探索月球的好奇与渴望。这实际上是人类探索未知的一个本能,几千万年前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不断探索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同时不断扩展我们的生活环境。
张熇表示,在古代登月只能是“梦想与幻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航天人终于把梦想变成了现实。在人类的航天史上,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昨天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也引用了这句话。我们的航天事业持之以恒地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拓展人类对整个宇宙的认识。
张熇认为,探月具有三大意义。她分析道,第一,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地外天体,符合深空探测技术以“先易后难”作为其原则,逐渐发展的这样的过程,所以世界各国航天都是以月球作为深空探测的一个起点。
第二,月球没有类似地球的火山、大气或是人类的活动,其保留了46亿年前古老的“地月系”演化过程中的最佳样本,对研究地月系的形成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月球上可能存在地球上没有的资源,能够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同时月球也还有它独特的位置资源,只距离地球38万公里,相较于其他星体,不算太远,也不算太近,对于地球的宏观观测研究是相当之好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