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创新经济缘何薄弱?王春新剖析八大要素
中评社香港7月14日电(中评报道组)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荣誉院士王春新日前出席“中评大咖讲书”第二期学习活动时,把脉香港的创新经济。他认为,香港要发展创新经济,必须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环境,包括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创新模式,政府对创新的有效支持,科技跟产业的密切对接,创新科技与创新金融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创新成本和严谨的智慧财产权保护八大要素。
“香港创新经济发展不好,不在于产业化薄弱或是资金不够,最重要的是缺少国际一流的创新环境。”王春新说,国际一流的创新环境包含八大要素。
第一,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这一点是灵魂。所谓创新思维就是要有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思维。这在香港非常有难度,因为香港讲的是规范化,政府管治同理,作决策前考虑的不是这件事情值不值得做,而是有没有规定,法律允许不允许,如果规定没有的,或是法律不允许的就不做了。如果从创新思维出发,首先要确定这件事应该做,如果没有规定就修改规定,法律不允许就修改法律,这才是创新经济或创新管治的思维。
第二,创新模式。创新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地自创模式,立足于本地,不断发扬光大,这个模式以自主创新为主。“十四五”规划强调了自主创新,这也是欧洲、美国、日本后期、韩国和深圳的模式。这个模式需要的时间很长,但是很有价值,Apple就是其中的典范。第二种叫平台引进模式,引进外国的技术、人才、资金来发展高科技。从目前来看,这种模式有点像做生意,效果一般不佳。非常可惜的是,香港就是这种模式,包括科学园也属于这一类,未来河套地区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就会非常麻烦。
第三,政府对创新的有效支持。有效支持除了提供资金以外,还要处理后期很多的问题,比如专利权归谁?美国大多数情况都归于创新者,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积极性,因此诞生了很多初创企业。香港过去在这一方面做的不够,还需要加码。
第四,科技跟产业的密切对接。这就是官产学研的结合,把研究成果变成产业化。美国硅谷、中国深圳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香港由于工业的转移,整体对接欠佳,这也是香港创新产业一直无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创新科技与创新金融的深度融合。创新科技要发展,创新金融至关重要,一般金融服务不了创新科技。风险资本、股权投资、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科创板,包括现在香港的同股不同权和生物科技企业上市特殊安排都属于创新金融,但这些远远不够。王春新举例道, 2017年到2019年上半年,大湾区的股权投资资金总量深圳占62%,推动了整个深圳高科技的高速发展,而香港仅占14%。
第六,创新人才。这一点建立在其他几个要素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平台,没有收入,是无法吸引到人才的。这几年香港努力引进人才,但是没有平台、没有产业,人才没有地方找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收入也不高,所以很多人才引进后就离开了香港。本地培养的很多高科技人才,包括博士、硕士毕业后也离开了。
第七,创新成本。纵观全世界,高科技城市的创新成本都比较合理,例如硅谷早期的创新成本非常低,所以它比纽约、伦敦更快崛起。这几年硅谷整个创新成本也在提高,特别是房价高,因此大量企业搬离硅谷。同样,华为也把一部分工厂从深圳迁至东莞。香港的成本是全世界最高的,多个调查发现,香港的居住成本位居全球第一。
第八,严谨的智慧财产权保护。这点香港做得不错。
王春新总结道,八大要素中,香港真正做到位的只有第八个,其他方面都有严重的不足,需要补短板,所以未来特区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创新,打造一个世界一流的创新环境。
“中评大咖讲书”是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共同主办的学习活动,将会不断邀请香港各界精英作者解读他们的著作,打开深入认识香港的另一扇窗户。第二期“中评大咖讲书”学习活动6月29日在香港总部举行,王春新受邀担任主讲嘉宾围绕其著作《香港新思维》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讲解,就香港“超级滞胀”问题、“新居屋计划”、创新经济发展、金融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回答了中评社记者提出的十多个问题。
中评社香港7月14日电(中评报道组)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荣誉院士王春新日前出席“中评大咖讲书”第二期学习活动时,把脉香港的创新经济。他认为,香港要发展创新经济,必须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环境,包括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创新模式,政府对创新的有效支持,科技跟产业的密切对接,创新科技与创新金融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创新成本和严谨的智慧财产权保护八大要素。
“香港创新经济发展不好,不在于产业化薄弱或是资金不够,最重要的是缺少国际一流的创新环境。”王春新说,国际一流的创新环境包含八大要素。
第一,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这一点是灵魂。所谓创新思维就是要有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思维。这在香港非常有难度,因为香港讲的是规范化,政府管治同理,作决策前考虑的不是这件事情值不值得做,而是有没有规定,法律允许不允许,如果规定没有的,或是法律不允许的就不做了。如果从创新思维出发,首先要确定这件事应该做,如果没有规定就修改规定,法律不允许就修改法律,这才是创新经济或创新管治的思维。
第二,创新模式。创新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地自创模式,立足于本地,不断发扬光大,这个模式以自主创新为主。“十四五”规划强调了自主创新,这也是欧洲、美国、日本后期、韩国和深圳的模式。这个模式需要的时间很长,但是很有价值,Apple就是其中的典范。第二种叫平台引进模式,引进外国的技术、人才、资金来发展高科技。从目前来看,这种模式有点像做生意,效果一般不佳。非常可惜的是,香港就是这种模式,包括科学园也属于这一类,未来河套地区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就会非常麻烦。
第三,政府对创新的有效支持。有效支持除了提供资金以外,还要处理后期很多的问题,比如专利权归谁?美国大多数情况都归于创新者,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积极性,因此诞生了很多初创企业。香港过去在这一方面做的不够,还需要加码。
第四,科技跟产业的密切对接。这就是官产学研的结合,把研究成果变成产业化。美国硅谷、中国深圳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香港由于工业的转移,整体对接欠佳,这也是香港创新产业一直无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