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深度:李环论香港如何由治及兴
中评社香港7月27日电(记者 郭至君)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港澳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环日前接受了中评社记者的专访,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就职典礼上的重要讲话进行了深度解读,也就香港在由治及兴的新征程中的一些发展问题给出了详尽的建议。李环认为,习近平主席在港重要讲话具有历史视野、理论高度和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她也表示,随着法律和制度的完善,“一国两制”的在港实践会更顺畅、更稳健。此外,她还就香港民生问题、青年教育问题、吸引人才问题以及香港如何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出了具体建议。
李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港澳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法学博士。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访问学者(2008年),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2014-2015年)。主要研究领域:国家安全理论,“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发展与实践,国际涉港澳台问题。她2003年进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外交部、港澳办、香港特区政府等委托的课题,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国评论》《紫荆》等境内外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时政评论散见于《人民日报》、香港《信报》《星岛日报》等。2022年在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融入之路——香港的“一国两制”实践》一书。
以下是李环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的全文:
习主席在港重要讲话具有历史视野、理论高度和实践指导意义
习近平主席在这个历史节点上的讲话具有定方向、稳信心、谋未来的重大作用。李环表示,从习主席上一次2017年到香港,迄今五年时间有很多重大事件发生,如中美贸易战、“修例风波”、香港国安法、香港新选制、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今年2月开始的俄乌冲突,等等。大国博弈、地缘政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令一个国家的安全与发展问题更为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习主席的这次在香港的讲话要从“两个大局”的高度来看,要从香港的发展反映出的国际大气候变化和国内新形势下对国家治理的新要求的角度来看。这次讲话不仅为香港的未来发展、治理指明方向,而且对香港更好地参与国家建设、更好地适应国际形势也具指导意义。
我们知道,香港、澳门自回归以来,就重新纳入国家的治理体系,所以对整个国家而言,香港和澳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治理问题。只不过这个治理问题在香港国安法出台之前,被其他的社会矛盾掩盖了。香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发生变化,之前是外部势力以及他们的代言人在香港跟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或者说是建制派进行管治权的争夺,但在香港国安法以及新的选举制度落地之后,香港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变成了香港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整个特区发展不均衡、政府治理能力有待提升之间的矛盾。这个变化反映在习主席本次讲话中提到的“四点希望”。这四点希望是针对这一届特区政府的,也可以说是针对下一届及今后的香港特区政府的,因为做好这些,香港的“一国两制”实践就能行稳致远。
习主席的讲话具有历史视野。李环说,实际上在香港回归20周年讲话的时候,习主席开篇也提到历史,不过只是讲了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但是这一次他讲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香港这块土地上的先民是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风雨同舟的一部分,从来都是一体的,哪怕中间香港的管治权有150多年是分离的,但区区150多年跟漫长的几千年相比,沧海一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人民,一定要对自己的历史有正确的认识。现在内地讲“四个自信”,我觉得还可以包括对历史的自信,这种自信不拘泥于某一段特定的历史,而是一种长时间段的历史脉络,是现代国家从自己过往的历史及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来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对中华民族而言,尽管有过苦难和屈辱的历史阶段,如近代史,但整个中华民族或者说中国人,一直具有自强不息、追寻国家统一和繁荣富强的精神。我们应该以更宏大的历史观,更深远、更开阔的视野来看香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观念仍体现在今天治理香港的过程中。对治港者和香港普通市民而言,比较深入地瞭解一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近现代的中国史,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奋斗史、发展史,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未来发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习主席的讲话具有理论高度。习主席在讲话中提到了两个“长期”。一是“一国两制”是一个好制度,必须长期坚持。李环说,这是一个新的提法,因为我们知道在基本法里面一直讲的是“五十年不变”,“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五十过半,有各种议论。为避免过多的猜测,习主席用了“长期坚持”,如果这个制度是有效的、成功的,那么中央政府就会长期坚持下去,实际上也是中央给香港各界派的一颗“定心丸”,只要是好的东西,我们就会长期坚持。还有一个“长期”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一“一国两制”方针最高原则的前提下,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这个长期不变与长期坚持是一脉相承的,“一国两制”方针长期坚持,那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自然也会长期不变。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还提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特区所有居民应该自觉的尊重和维护国家的根本制度,这是首次在这一类的讲话中提到。中国宪法的第一条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改变整个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质。“一国两制”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祗有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够确保“一国两制”“不会变、不动摇”。
习主席的讲话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习主席在讲话中提到了“中央处理香港事务从来都是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以考虑,是以国家和香港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012年7月1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中政府央对香港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这是在香港实践‘一国两制’的核心要求和基本目标”。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政策是一脉相承的,是有延续性的。我们讲“一国两制”的初心也好,“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也好,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而维护国家的利益也就是维护香港的利益,因为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李环强调,习主席最后讲的四点希望也令人记忆犹新。可以看到,这四点全部集中在香港的治理层面,是中央政府对新一届特区政府寄予的厚望,也是祝福,拳拳之心,殷殷之望,语重心长。香港特区政府从这一届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从回归25年的历程来看,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因此,未来的五年的确是一个关键期,因为再往后五年就是香港回归祖国30周年了,中国人常说“三十而立”,到香港回归30周年时,中央政府期望香港的“一国两制”实践扎根大地,自立生长,真正体现“港人治港”的主人翁精神,真正实现高度自治与全面管治权的有机衔接,各方面体制机制的运行都更加顺畅。
“一国两制”在港实践应更顺畅更稳健
“一国两制”方针从形成到实践,已经有40多年的时间,人们对这一方针的认识有一个深化的过程。这不仅是对香港特区政府这一“一国两制”实践的第一责任人而言,而且对中央政府而言,“一国两制”也有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一国两制”是一个整体,以前我们讲,一国是前提、是基础,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现在依据宪法、基本法等,又制定了香港国安法,这一制度更有保障了。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情况下,相信对整个香港社会对“一国两制”的认知能起到更好的规范作用。
香港是法治社会。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是指完善与“一国两制”实践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在近年进行一些完善后,在香港“一国两制”实践过程中,李环相信,港人对“一国两制”的理解肯定会比以前要深刻。在这次习主席的讲话中,提到“建设香港的积极力量”,香港居民,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奉行什么理念,只要真心拥护“一国两制”方针,只要热爱香港这个家园,只要遵守基本法和特别行政区法律,都是建设香港的积极力量。这一阐述很重要,在反对派这一概念消失之后,用积极力量这个词能够把香港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界别的力量团结起来,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共同致力于“一国两制”的事业。
对于这一届特区政府而言,随着法律和制度的完善,“一国两制”的实践理应更顺畅一些。但这并不表明新一届特区政府就没有挑战,没有困难。实践中,不管是管治团队本身,还是其与立法会和行政会议之间,都会有一个磨合的过程。李环希望,这个过程可以短一些,因为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可以齐心协力、奋发有为地朝着目标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后的“一国两制”实践可以更顺畅、更稳健。
中央一直知道香港存在很多深层次的民生问题,而且也支持特区政府去解决。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特区政府在治理方面还是有所欠缺,所以这一次习主席讲话中用了更多的笔墨来讲发展,讲民生,就是希望新一届特区政府能够真正地在改善民生这一方面切实地、更多地出一些成绩。
我们知道,民生主要涉及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香港新特首李家超表示,将成立四个工作组处理香港的贫穷、房屋等问题。对于土地房屋,这不是件可以立竿见影的事情,但李家超成立工作组,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李本人也重视这个问题,相信过一段时间可以看到效果。对于医疗,李家超已经在自己竞选的政纲里提到了善用小区资源,提供综合服务,优化医疗护理系统,关怀长者等。当前的一大问题是抗疫,面对疫情的轻微反弹,香港不能“躺平”。在第五波疫情中,我们看到香港的医疗机构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所以通过一定程序引进内地医护人员,弥补特区政府在这方面的弱势,对强健香港的医疗系统是有说明的。民生问题解决得好,有助于香港社会的整体和谐。
香港政府应转变管治理念 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我今年上半年讲过,发展仍然是香港的第一要务。习主席的这次讲话,贯穿了发展的理念。在香港国安法和新选制落地之后,香港的发展问题就变得更为突出。”李环说,“香港的发展是双向的,一方面要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另一方面要向国外拓展,要充分利用国家战略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巩固、发展“八个中心”的契机,与内地实现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或说共同发展,在有些方面起到很独特的带头作用,利用自己的优势拓展更多国外发展机会,或者发挥连接国内外的桥梁、通道作用。”
李家超上任后,展现出想做事、想做成事的。相信在10月份出台的首份施政报告中,还会有更详细的阐述。当前香港确实面临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但问题是有轻重缓急的,施政报告可依此原则列一个清单,之后一件一件踏实实地去落实。
李环相信,香港特区政府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也能够做好。她强调,香港治理或者说香港未来的发展的重要的一点,是要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央政府提出这样的期望,不仅仅是因为香港回归之后重新纳入国家的治理体系,而且是因为香港自身发展也确实需要对接国家的整体治理规划。香港需要新的发展动能,因为内地已经跟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不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香港要根据内地的现实情况来确定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与角色、具体领域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例如大湾区建设,近年有不少发展举措推出,包括《横琴方案》《前海方案》《南沙方案》等。从这些新举措可以看出,大湾区是一种城市集群式的发展。香港在其中有发挥独特作用的空间,且在很多领域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如创新科技,这可以成为香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毕竟香港地域狭小,制造业缺乏,充分利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资源,实现协同发展、错位发展,推进自身的经济转型升级,可谓一举多得。
青年是香港的未来,也是国家的未来。对很多香港青年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安居乐业,要能看到自己的未来,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发展空间。说到发展空间,我觉得可以是“小确幸”,也可以是远大的理想抱负。毕竟个体差异很大,但重要的是每一个青年,无论从事什么领域的工作,都可以从特区的发展中“有感”,有获得感、有幸福感。这就是需要特区政府特别努力去做的事。李环认为,不光是香港特区本地,而且还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为香港青年创造更多锻炼机会。特区政府要能关注不同年龄层段的所想所需,切实地去关心、帮助年轻人。这也是在培养爱国爱港的后继人才。
年轻人思想理念的形成大体会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就家庭而言,父母一辈的经历与理念有他们的时代烙印,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难免有言传身教式的影响;就学校而言,香港的部分老师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发展认识有偏差、误解乃至曲解,他们教授课程、与年轻的人的相处过程中也难免会对后者施加影响;就社会影响而言,我们知道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选举周期的作用、政改的争拗,几次大的社会风波,《苹果日报》等右翼媒体的煽动,这些都是年轻人成长环境的一部分,他们不可能不受影响。加之年轻人本身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父母、老师、朋辈等的影响。
香港国安法出台之后,一些人逃到国外,还有一些人因为触犯了法律被起诉、判刑。李环认为,香港年轻人目睹这些情况,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反思,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产生一定影响。现在香港教育领域进行了一些纠偏,如加大对通用教材的把关,修订一些不准确、不恰当字眼,加强对学校涉及国家安全事宜的宣传、指导等,这些都有助于香港年轻人更客观地认识国家、认识世界。
稳定香港社会 积极吸引全球人才
对于如何吸引人才来港发展,李环认为,最重要的是香港要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因为社会稳定才会有人愿意到这个地方来发展、投资,人才也才会朝这个地方流动。疫情终究是暂时性的现象,它终会过去,等香港完全放开之后,它原有的法治、自由、开放,优良的营商环境、背靠内地大市场的区位优势等还是可以再吸引到人才回流,也能够在全球聘请到优秀人才来港发展。
当然,李环表示,香港特区政府也要推出一些配套措施。现在各个国家都在抢人才,特区政府在这方面也不能固步自封,要有意识使用一些创新的手段更好地吸引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让他们来香港贡献智慧和力量。另外,香港也要培育本地人才,不仅仅是政治管治人才,还包括专业人才。香港多所大学的世界排名都很靠前,完全具备培育本地人才的硬件。
(本专访为香港回归25周年系列深度专访之一,更多内容敬请期待。)
中评社香港7月27日电(记者 郭至君)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港澳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环日前接受了中评社记者的专访,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就职典礼上的重要讲话进行了深度解读,也就香港在由治及兴的新征程中的一些发展问题给出了详尽的建议。李环认为,习近平主席在港重要讲话具有历史视野、理论高度和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她也表示,随着法律和制度的完善,“一国两制”的在港实践会更顺畅、更稳健。此外,她还就香港民生问题、青年教育问题、吸引人才问题以及香港如何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出了具体建议。
李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港澳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法学博士。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访问学者(2008年),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2014-2015年)。主要研究领域:国家安全理论,“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发展与实践,国际涉港澳台问题。她2003年进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外交部、港澳办、香港特区政府等委托的课题,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国评论》《紫荆》等境内外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时政评论散见于《人民日报》、香港《信报》《星岛日报》等。2022年在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融入之路——香港的“一国两制”实践》一书。
以下是李环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的全文:
习主席在港重要讲话具有历史视野、理论高度和实践指导意义
习近平主席在这个历史节点上的讲话具有定方向、稳信心、谋未来的重大作用。李环表示,从习主席上一次2017年到香港,迄今五年时间有很多重大事件发生,如中美贸易战、“修例风波”、香港国安法、香港新选制、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今年2月开始的俄乌冲突,等等。大国博弈、地缘政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令一个国家的安全与发展问题更为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习主席的这次在香港的讲话要从“两个大局”的高度来看,要从香港的发展反映出的国际大气候变化和国内新形势下对国家治理的新要求的角度来看。这次讲话不仅为香港的未来发展、治理指明方向,而且对香港更好地参与国家建设、更好地适应国际形势也具指导意义。
我们知道,香港、澳门自回归以来,就重新纳入国家的治理体系,所以对整个国家而言,香港和澳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治理问题。只不过这个治理问题在香港国安法出台之前,被其他的社会矛盾掩盖了。香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发生变化,之前是外部势力以及他们的代言人在香港跟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或者说是建制派进行管治权的争夺,但在香港国安法以及新的选举制度落地之后,香港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变成了香港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整个特区发展不均衡、政府治理能力有待提升之间的矛盾。这个变化反映在习主席本次讲话中提到的“四点希望”。这四点希望是针对这一届特区政府的,也可以说是针对下一届及今后的香港特区政府的,因为做好这些,香港的“一国两制”实践就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