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厢经济,考验城市治理水平
中评社北京7月26日电/据法治日报报道,打开汽车后备厢,挂上横幅招牌和商品广告图文,缠绕彩灯装饰,陈列一排排精致的小蛋糕……家住北京市顺义区的孙静布置好自己的后备厢摊位,准备迎接第一位客人。
今年3月,本在经营实体蛋糕店的孙静偶然了解到后备厢摆摊的经营形式,受疫情影响,实体店生意一直不太理想,孙静心动之下开始尝试以后备厢充当移动摊位做生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像孙静一样选择摆起了后备厢摊位。后备厢摆摊的参与者类型多样,或是利用业余时间增加收入的人,或是初次创业的年轻人,他们开着私家车停在某处空地上,打开汽车后备厢,经营各类商品。这样的后备厢经济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甚至在一些地方形成了规模不小的后备厢集市。
多位业内专家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后备厢经济火爆背后原因多样,其中不容忽视的是疫情影响下部分年轻人的自我救济。这种后备厢经济既带来丰富热闹的市场氛围,又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应该支持。但与此同时,后备厢经济目前还存在是否属于无证经营,是否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等争议,需要有关部门及各参与主体进行积极有益的引导,对其发展作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地摊经济演变而来
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从第一次尝试后备厢摆摊开始,孙静至今已经出摊数十次。她告诉记者,后备厢经济的兴起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转机。
“我在鼓楼附近经营一家实体蛋糕店,顾客主要是来附近游玩的旅客,但是因为疫情原因,客人越来越少,店铺一度要经营不下去了。”已到而立之年的孙静,上有老下有小,她不想生意就此荒废断了经济来源,更不想终日无所事事只能“摆烂”,于是选择抓住后备厢摆摊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