捱热捱电费二选一 劏房天台屋住户基层哀歌
酷热天气警告持续生效,天文台下午在尖沙咀总部录得35.8度,是今年第七日录得超过35度,打破1884年以来的年度纪录。
民政事务总署早前将18间社区会堂改作“夜间临时避暑中心”,开放予有需要人士留宿,日间这些会堂的公用地方也会供有需要人士逗留避暑。香港文汇报记者昨日中午前往石硖尾社区会堂查访,当时市区气温达35度,记者进入会堂后发现场内的长凳几乎被避暑的市民坐满,话虽是避暑之用,但现场没有冷气开放,四面墙上的多部风扇则全数开启,却吹不散热风。
板间房老翁会堂过夜
82岁的王伯坐在会堂内闭目养神,他原来已经连续几天日夜在会堂内度过。王伯向香港文汇报记者表示,自己独居于深水埗一间板间房内,酷热天气下板间房如火炉,“房间内没有安装冷气机,我间房正对住太阳,被晒时起码有40度,仲热过喺条街,即使开两把风扇都顶唔顺,晒到皮肤干晒发痒。”
他表示,会堂内虽然没有冷气开放,但总比板间房凉快,而且他已是识途老马,知悉会堂内哪个位置最凉爽。他向记者教路说,会堂的活动室有冷气开放,他会坐近活动室“蹭冷气”,“入去活动室的市民进出门时,都会有冷气流出来。”
基层市民为了生活练出的韧度,有时超出别人想象。王伯每日除了外出用餐,其余时间都在石硖尾社区会堂度过。他表示会堂每晚会铺设约20张地铺睡垫,但因地铺太薄、地面太硬,睡到“周身骨头痛”,唯有改为坐在凳子上过夜,觉得反而更轻松,但要找张凳来“摆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