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博洲:台湾客家人的红色记忆

台湾知名作家、辜金良文化基金会董事长蓝博洲(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香港7月13日电(记者 沈而忱 段晓鲁)由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办的“1921-2021:百年记忆·红色客家”暨“讲客堂”第九讲日前在香港举行。台湾知名作家、辜金良文化基金会董事长蓝博洲以《台湾客家人的红色记忆》为题作线上发言,通过对客家民众武装抗日游击战、台共指导下的客系农民反日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台湾客家人等台湾客系人民抗争史的详细论述,指出了客系民众的决心﹑义气﹑勇气﹑坚定性﹑彻底性及进步性。他表示,以工农阶级为主的广大客家民众﹐向来高唱红色的历史战歌,过去如此,未来也必定会如此。

  蓝博洲表示,1895年,台湾被割让予日本,台湾人民旋即开始武装抗日,主体正是桃、竹、苗地区的客家人。五月﹐客籍士绅丘逢甲首先率领有志绅民谒请台湾巡抚唐景嵩﹐共组“台湾民主国”﹐发表“抗日宣言”﹐以期“各国仗义公断﹐能以台湾归还中国”。六月﹐日军在大炮掩护下,攻占主要是客家人居住的新竹地区,遭到武器粗陋的民众武装游击的强悍抵抗,无数客家妇女也参加战斗﹐牺牲战场。同月,驻守台南的客家人刘永福致台民布告并与台民盟约共同抗击侵略日军,台湾各地,尤其是客家庄的民众,纷纷加入义军,英勇阻击登陆的日军,展开长达五个月的反占领战斗。其中,姜绍祖、吴汤兴、徐骧更是著名的客家抗日三杰,在战斗中牺牲。十月,客系农业宗族公社六堆各堡组织了民众武装的联合义军﹐力战来犯日军﹐客籍妇女和儿童也都参加了战斗﹐使日军付出巨大代价。此后,民族意识坚强的台湾人民仍然不断发动长达七年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武装游击战,主体之一就是“抗日三猛”简大狮、柯铁虎、林少猫所领导的南部客家民众。
 
  蓝博洲提到,1907年起,随着孙逸仙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大陆蓬勃展开﹐台湾人民看到台湾解放的希望,暂时平静了四五年的殖民地台湾,也在辛亥革命前后爆发了12次坚持汉民族传统中国意识的有组织的反日起义。台湾的客家人不但没有在这个阶段的反日斗争中缺席,而且是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几次事件的主体,包括1907年蔡清琳领导的北埔起义、1912年十月同盟会会员罗福星领导的大规模抗日斗争、1913年四月张火炉领导的大湖反日运动及同年十二月赖来领导的东势角起义等。其中,罗福星领导的“苗栗事件”﹐不但具有现代反日民族主义的思想﹐而且将台湾的反日民族斗争与中国大陆的国民革命互相连结起来。1921年十月﹐台湾进步知识分子和开明士绅组成最初的全岛规模组织--台湾文化协会﹐有计划地推动文化启蒙运动。此后,客家系贫困农民与进步知识分子留下了令人惊叹的﹑英勇斗争的事迹,例如“中坜事件”、以“大湖支部”为核心的佃农抗争活动、“永和山支部”发动的武装蜂起等。

由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办的“1921-2021:百年记忆·红色客家”暨“讲客堂”第九讲日前在香港举行(中评社 沈而忱摄)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芦沟桥事变,全面入侵中国大陆。中华民族终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开全面抗战。台湾人民看到了光复的希望。台湾人民的抗日民族革命运动也摆脱了长期以来孤军作战的状态,纳入国共两党重新合作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且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份。”蓝博洲说,据统计,为实现台湾光复,前后有五万多名台湾爱国青年冒着生命危险,间关万里,潜回大陆,积极投身抗战洪流,与大陆同胞并肩作战。在这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进步的客家青年,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新中国输送了革命干部。

  蓝博洲表示,1946年六月﹐蒋介石对中共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内战爆发。七月,中共“台湾省工作委员会”在台北正式成立。1947年2月27日晚上,台湾爆发反对接收官员贪污腐败,要求民主自治的“二二八”人民起义。台湾社会意识的主流从白色祖国转而认同红色祖国,无数爱国青年投入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48年后﹐中共地下党组织迅速向桃﹑竹﹑苗贫困客家农村发展。台湾客家贫困农民与进步知识分子毫不犹豫地投入新民主主义革命。

  蓝博洲指出,综观台湾史上客系人民抗争运动所表现的政治倾向﹐阶级性至为明显。从满清割台﹑日军登陆以来﹐丘逢甲﹑罗福星除外﹐客系民众的抵抗运动鲜有乡绅士大夫地主阶级的领导﹐大多皆为贫困农民的蜂起。因此﹐其决心﹑义气﹑勇气﹑坚定性﹑彻底性及进步性很高。
  
  蓝博洲续指,就语言的腔调而言﹐台湾的客家话有所谓四县﹑海陆﹑诏安等不同腔调之分。但是,就社会构造而言﹐台湾客家社会内部的真正区分应该还是阶级之别。语言的腔调不同并不能妨碍同一阶级的人们互相沟通﹔阶级属性的不同﹐却总是让同操某种腔调语言的人们﹐互为陌路﹐乃至对立。就世俗的颜色论而言﹐光复以来﹐台湾客家主流社会的大佬们在色谱上一直都是蓝色的;近几年来﹐随着政权的易位﹐附庸绿色政权的客家大佬已成为台湾客家社会新的主流。然而﹐历史告诉我们﹐除了附庸蓝色或绿色政权的义民之外﹐以工农阶级为主的广大客家民众﹐向来却是高唱红色的历史战歌。过去如此,未来也必定会是如此的。

台湾知名作家、辜金良文化基金会董事长蓝博洲(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香港7月13日电(记者 沈而忱 段晓鲁)由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办的“1921-2021:百年记忆·红色客家”暨“讲客堂”第九讲日前在香港举行。台湾知名作家、辜金良文化基金会董事长蓝博洲以《台湾客家人的红色记忆》为题作线上发言,通过对客家民众武装抗日游击战、台共指导下的客系农民反日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台湾客家人等台湾客系人民抗争史的详细论述,指出了客系民众的决心﹑义气﹑勇气﹑坚定性﹑彻底性及进步性。他表示,以工农阶级为主的广大客家民众﹐向来高唱红色的历史战歌,过去如此,未来也必定会如此。

  蓝博洲表示,1895年,台湾被割让予日本,台湾人民旋即开始武装抗日,主体正是桃、竹、苗地区的客家人。五月﹐客籍士绅丘逢甲首先率领有志绅民谒请台湾巡抚唐景嵩﹐共组“台湾民主国”﹐发表“抗日宣言”﹐以期“各国仗义公断﹐能以台湾归还中国”。六月﹐日军在大炮掩护下,攻占主要是客家人居住的新竹地区,遭到武器粗陋的民众武装游击的强悍抵抗,无数客家妇女也参加战斗﹐牺牲战场。同月,驻守台南的客家人刘永福致台民布告并与台民盟约共同抗击侵略日军,台湾各地,尤其是客家庄的民众,纷纷加入义军,英勇阻击登陆的日军,展开长达五个月的反占领战斗。其中,姜绍祖、吴汤兴、徐骧更是著名的客家抗日三杰,在战斗中牺牲。十月,客系农业宗族公社六堆各堡组织了民众武装的联合义军﹐力战来犯日军﹐客籍妇女和儿童也都参加了战斗﹐使日军付出巨大代价。此后,民族意识坚强的台湾人民仍然不断发动长达七年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武装游击战,主体之一就是“抗日三猛”简大狮、柯铁虎、林少猫所领导的南部客家民众。
 
  蓝博洲提到,1907年起,随着孙逸仙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大陆蓬勃展开﹐台湾人民看到台湾解放的希望,暂时平静了四五年的殖民地台湾,也在辛亥革命前后爆发了12次坚持汉民族传统中国意识的有组织的反日起义。台湾的客家人不但没有在这个阶段的反日斗争中缺席,而且是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几次事件的主体,包括1907年蔡清琳领导的北埔起义、1912年十月同盟会会员罗福星领导的大规模抗日斗争、1913年四月张火炉领导的大湖反日运动及同年十二月赖来领导的东势角起义等。其中,罗福星领导的“苗栗事件”﹐不但具有现代反日民族主义的思想﹐而且将台湾的反日民族斗争与中国大陆的国民革命互相连结起来。1921年十月﹐台湾进步知识分子和开明士绅组成最初的全岛规模组织--台湾文化协会﹐有计划地推动文化启蒙运动。此后,客家系贫困农民与进步知识分子留下了令人惊叹的﹑英勇斗争的事迹,例如“中坜事件”、以“大湖支部”为核心的佃农抗争活动、“永和山支部”发动的武装蜂起等。

动画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