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贤:引入组合技术加速建屋
何永贤表示,香港的房屋问题积累很久,解决房屋问题事关基层市民福祉,是特区政府施政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国家主席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强调“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指出“当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变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何永贤表示会尽量花时间倾听市民意见,及与其他政策局加强沟通,以尽量做到将土地房屋提速、提效与提量。
她表示十分喜欢落地盘瞭解情况,“上任局长前我已计划频频落地盘,因为这既能接触与鼓励同事,亦可实地瞭解实际情况与困难,再研究有否空间及方法可令工作速度快一点。”
新技术速建检疫设施 更安全环保
至于如何将建屋过程加快,她认为必须透过加快引入新技术,或在传统建筑上加强研究与发展,“国内外不断有新技术,可能本身只在工厂上出现,但是否可应用于建筑上?”她指竹篙湾检疫中心及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便是用上三维绘图技术等才能于短期内建成。
她说,航拍技术在建筑上亦十分重要,“例如去竹篙湾地盘视察,如果仍是靠人手拍照,要靠车子驶去不同地方不断去睇,且可能只见到一堆泥;但如透过遥控航拍,反而可以睇得更多,例如一些地方可加设围栏以防工人跌倒等,既能帮助管理质素亦可提高效率。”她认为,传统建筑方法会令地盘出现“得一个天秤吊物料上落,招呼到水喉师傅又招呼唔到冷气师傅”的情况,部分工序改于厂房进行便可加快速度与解决人手短缺问题。
她认为,MiC技术除了能加快建筑进度外,亦更安全与环保,“试想想若现场工序减少,杂物及垃圾等危险性物品亦相对减少。”她举例指,要在假天花上工作,要先搭建一个约一米的高台,即使不是太高,如因现场太多杂物也增加危险,“如部分工序是在厂内做,便可减少高空(工作)及受伤的机会。”
何永贤早前曾去过一个使用机械化装备的地盘视察,该处有感应系统控制射水以取代传统由工人利用吊船操作,不论效果、安全性及可靠性都有很大发挥空间,“很开心有本地承建商开始与科学园的初创公司合作,期望可在建楼及验楼技术上有所提升,同时亦可给予年轻人更多机会,这值得大力鼓励。”
她表示,会与建造业议会等研究如何利用科技协助业界大幅提升建屋量,“我上任房屋局局长以来已与房屋署同事紧密开会,研究有否空间压缩建屋程序,以及部分事务由其他工务部门帮手。”
建筑署曾有透过MiC技术兴建临时检疫中心、临时医院及将军澳百胜角消防处纪律部队宿舍等的经验,何永贤指该技术的应用是从2017年于启德兴建一个小亭辐射出来,“可说是一理通、百理明。”
不过,她亦指过渡性房屋等透过铁架兴建的MiC技术与透过石屎兴建的MiC技术有极大分别,而房屋项目一般人都是接受用石屎,“用铁架与我们日常的生活习惯不同,当然亦有管理上及长远使用上的考虑。长期住数十年的话,始终都是石屎更耐用。”石屎等建材如何运作MiC技术,尚要时间摸索,“技术上与合约上安排仍要时间去消化,房屋署已找了一些公营房屋项目去尝试,别小觑这一步,只要朝这目标坚持下去,已经是最好的开始。”
优化过渡屋政策 纾缓蜗居之苦
香港住屋单位供不应求,不少基层均蜗居于环境恶劣的劏房之中,新冠疫情下更增加了互相传播的风险。房屋局局长何永贤表示,香港是一个进步城市,却仍有不少人在劏房内生活,“他们年轻时都对社会有付出,年纪大后是应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相信港人都不太接受居于劏房的处境。她指出,过渡性房屋是在公屋单位不足下的较理想过渡性措施,反应亦正面,会研究是否有空间进一步优化相关政策,具体内容留待稍后公布。
相比传统公屋由接收地盘到建成要五六年时间,何永贤指过渡性房屋的出现是比较快的建筑循环,“过渡性房屋利用了MiC建筑技术,因属临时性质并非上石屎,而是用简单一点的铁架等物料,这模式是好的。”她表示,曾聆听过承接过渡性房屋项目的团体,正研究建屋过程是否有优化空间,“这正是为何我常落区的原因,就是要去听意见反馈及好好观察,然后自己再去以典型的例子感受及思考。”她指出,具体优化建议要留待上任后百日报告在行政长官、财政司司长及副司长过目后觉得成熟才可分享。
科技物流同革新 助建造业年轻化
建屋除了觅地及讲方法外,人力资源亦十分重要,香港建造业人手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持续已久。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强调,如能引入科技将部分建屋工序转移至在厂房内进行,其实也能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以至女性入行,“如没有新技术帮手,年轻人未必愿意身水身汗地在地盘工作,这正是为何建造业议会大力支持建筑流程工厂化的原因。”
何永贤表示,香港的房屋问题积累很久,解决房屋问题事关基层市民福祉,是特区政府施政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国家主席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强调“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指出“当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变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何永贤表示会尽量花时间倾听市民意见,及与其他政策局加强沟通,以尽量做到将土地房屋提速、提效与提量。
她表示十分喜欢落地盘瞭解情况,“上任局长前我已计划频频落地盘,因为这既能接触与鼓励同事,亦可实地瞭解实际情况与困难,再研究有否空间及方法可令工作速度快一点。”
新技术速建检疫设施 更安全环保
至于如何将建屋过程加快,她认为必须透过加快引入新技术,或在传统建筑上加强研究与发展,“国内外不断有新技术,可能本身只在工厂上出现,但是否可应用于建筑上?”她指竹篙湾检疫中心及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便是用上三维绘图技术等才能于短期内建成。
她说,航拍技术在建筑上亦十分重要,“例如去竹篙湾地盘视察,如果仍是靠人手拍照,要靠车子驶去不同地方不断去睇,且可能只见到一堆泥;但如透过遥控航拍,反而可以睇得更多,例如一些地方可加设围栏以防工人跌倒等,既能帮助管理质素亦可提高效率。”她认为,传统建筑方法会令地盘出现“得一个天秤吊物料上落,招呼到水喉师傅又招呼唔到冷气师傅”的情况,部分工序改于厂房进行便可加快速度与解决人手短缺问题。
她认为,MiC技术除了能加快建筑进度外,亦更安全与环保,“试想想若现场工序减少,杂物及垃圾等危险性物品亦相对减少。”她举例指,要在假天花上工作,要先搭建一个约一米的高台,即使不是太高,如因现场太多杂物也增加危险,“如部分工序是在厂内做,便可减少高空(工作)及受伤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