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之光闪耀青山绿水间

  中评社北京7月23日电/据新华社报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劳动实践中,孕育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智慧,创造了梯田、稻鱼、草原游牧、庭院等类型丰富的农业系统,相伴而生侗族大歌、哈尼四季生产调、青田鱼灯舞等多彩民俗文化。

  今年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提出20周年。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18项,居世界首位。广袤中华大地上,传承千百年的农业文化遗产闪耀智慧之光,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优秀农耕文化焕发新活力

  流水潺潺的稻田里,水稻为鱼提供生活环境和食物,鱼为水稻松土施肥,鱼稻相依、和谐共生……近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省青田县开幕。稻鱼共生的画面,让很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印象深刻。

  1300多年前,地处浙南山区的青田先民,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地理条件,智慧地发展出“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稻双收”的稻鱼共生系统。

  多年来,当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把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文 明要素相结合,走出和谐发展的道路。

  “稻鱼共生,产出了安全绿色的田鱼和口感香糯的稻米,保护了环境,让乡村更美好。”当地稻鱼生产大户金岳品说。

  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认定为世界首批、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历史人文价值、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有着重要借鉴意义的传统农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