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
当下,有些作家在写作中不注意拿捏和修炼语言,大量使用欧式句、拉拉杂杂、含混不清和口语化的随意表达倾向十分突出,甚至以生活原生态和写作现场原生态标榜个人风格的原汁原味。对语言上“慢工出细活”的雕琢之美嗤之以鼻,甚至表现出一言九鼎、君临天下的傲慢姿态。写作中放任和强调灵感的无所不能,在语言表达上缺乏一种踏实寻真的情怀。
若作家只为读者提供思想资源和故事情节,而不是在语言风范上字斟句酌,这些书籍被读之后还会继续再读吗?作家没有长久付出和智慧熔铸,没有工匠意识和耐心打磨,语言粗鄙没有节制,人物形象勾画不够生动,这些文学作品即使思想深邃、内容丰富,也只能让人看几页就想放下。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的突破和转型,哪里离开过文学语言上的充分展示?
文学语言,就是文学作品带给读者的鲜活美感,作家没有用尽心思,文学作品便灵动不起来。在丰沛、深厚的作品质地上,文学语言既深刻简明又内涵独具,既气息扑面又耐得推敲。从作家对文学语言的重视程度上讲,他不在文学语言上下足功夫,极具特色和新鲜毕现的语言境界只能是空中楼阁。好的文学语言,首先是作家有一颗至臻至美的初心;然后在心智养护下再进行整体行势、局部打磨。忽而妍媚宛转,忽而连绵遒润,细细品读,愈觉其妙。
在具体创作中,怎样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首先,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不将它置于依附和被动状态。汪曾祺说,语言是思想,语言是文化,语言更是一个生命体。既然是生命体,就要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沈从文评判优秀文学语言的依据,就是要“浸透了作者的人格和感情”。同时,文学语言又不能像桔子皮那样随意剥离。它表面看是技巧和形式,但又超出了技巧和形式,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读者就容易被感染,最终与作家的真情实感发生共鸣。
其次,文学语言是作家作品的气脉、气质和心力、心慧等品质的综合体现,可以看出作家到底用了多少心血和功夫。《红楼梦》为何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学语言之集大成者?就是曹雪芹超凡的才华与十几年倾心倾力打造的结果。文学语言比故事内容更有生活的黏着力,更容易先声夺人。余华对文学语言的运用体会是,先在语言技巧和形式叙述上展现出“不一样”,再回归个体现实,使语感、乐感、视点甚至幻觉凸显。阅读他的作品时,可以察觉到余华运用语言的本真心智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