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工笔画:六百年传承与革新

松龄鹤寿图(中国画) 陈之佛(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评社北京7月21日电/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导,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典型形态,工笔画在表现对象和审美理想上,不仅聚合了古代文人丰富的精神体验,同时也为传统及至当下的美学提供了本真的认识视角。

  作为2020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江苏省美术馆日前推出以“物之序:江苏工笔画六百年”为主题的展览,展出明清至今近200件作品,旨在以工笔画为载体,反映从传统到当代、从形式到观念的代际传承与创新诠释,突出呈现不断深化涵养的工笔精神。

  吴门画派的工笔世界

  苏州作为古代吴国的都城,俗称吴门,历来经济繁荣、文人荟萃。明代中后期,继承元代黄公望、王蒙等人绘画传统的文人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被称作“吴门四家”,他们及其追随者被称作“吴门画派”。该画派在创作上具有诗文书画互应、画风清新淡雅、笔墨刚柔相济的艺术特点。“吴门画派”的工笔画以笔墨洞察物象之造型与性格,在深入描画的基础上寄寓感发自由的创作情感,抒发知物求真的意愿和旨趣。

  仇英的《捣衣图》是一幅工笔白描,用笔精细,笔墨劲秀,充满了文人画的含蓄雅致。画中树木树叶疏朗,营造出一份闲趣,树下妇人侧视而做捣衣状,人物形象自然,呈现出疏淡空灵的气韵。

  文征明的《万壑争流图》则是另一番趣味。画中,青山叠嶂,山间泉瀑飞湍,奔腾直泻。中景为山岩乱石,其间杂树林立,密密麻麻,满眼青绿。近景为溪流的两岸,有山石、有坡岸,有树木和杂草,另可见几位高士在叙谈。《万壑争流图》的青绿敷施是在水墨为骨的基础上的,青绿色浅,山石轮廓由淡墨线精心勾出,略见细笔皴擦,苍劲醇厚,工笔与写意浑然天成。

  陆治是“吴门画派”继文征明之后的领军人物。他的山水受“吴门画派”影响,也吸取宋代院体和青绿山水之长,用笔劲峭,景色奇险,意境清朗。陆治的《梅石水仙图》为工笔重彩画,水仙、梅花、湖石和灵芝,相对独立又构成整体。笔法上侧重线条表现力,水仙、灵芝与梅花都以勾勒填彩法绘成,水仙叶以深浅不同的色彩体现出内外两面,奇石则以细笔皴擦出类似于晕染的过渡效果,整幅作品工整而不呆板,浓淡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