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北京各界送别“改革老人”高尚全
中评社北京7月9日电(记者肖瑞)今天,人们聚集在北京八宝山公墓,送别92岁的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改革事业的重要人物高尚全。
高尚全曾任中国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他既是政策制定部门的高级别官员,也是参与中国改革进程最坚定的经济理论家。他亲历了中共十四大到十九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几乎所有重要文件的起草,“资本市场”、“商品经济”、“劳动力市场”历经波折写入中央文件,对中国改革具有突破性的意义,高尚全先生的建言、主张和坚持,起到了殊为独特的推动作用。
6月27号,高尚全先生因病去世。连日来,各界各地熟识的不相识的人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这位“改革老人”的尊敬与怀念。人们感念他对改革从无停顿、不遗余力的推动和鼓呼,赞许他的谦和,仁爱,求真,勤勉,也流露出对那段改革时期的怀恋和对新时代的期许。
高尚全1929年9月生于上海嘉定,195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1982年起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从事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设计和有关领导工作,他担任过8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还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预委会和筹委会委员、经济小组组长。始于1978年的中国市场化改革迄今经历了40年,四个大的阶段: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的改革探索阶段(1978年-1991年);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阶段(1992年-2002年);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完善阶段(2003年-2011年);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2年以后)。高尚全是老一辈经济理论家中为数不多的全程深度参与者与见证者,他的经历,可以照见中国改革的步履: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的观点,几经争议,终被纳入文件。
1987年,“计划和市场都是一种手段和方法,并不反映社会制度的根本属性”,“针对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僵化的以行政指令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式,更多地发挥市场经济运行的作用”,“用经济合同替代指令性计划”等建议,写入中共十三大报告中。
1993年,“劳动力市场”终于取代沿用多年的“劳动就业市场”,写进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明确: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
这些如今看来寻常的语汇字眼,在当时能够写入指导改革实践的中央文件,经历了许多的争议与纠结,一经确立,突破了框框和桎梏,对改革的实践便了有“石破天惊”、“拨云见日”般的效应。
应该说,这些思想和主张非高尚全的独创,乃是经济界一批谔谔之士的共识,但高尚全以自己独特的位势、得体的分寸和执着无畏的精神,不放弃任何一个解释和表述的机会,推进了最高决策者采纳的进度,这无疑减低了改革的成本。
高尚全的思想,既有别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描述,又不同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翻版。他鲜少出惊人之语,也不直接参与各种观点和思潮争论,但翻阅他的著述,重温他的言论,所思所想所言所述皆是对市场、改革、民本的一以贯之的坚持。出于对于中国复杂国情的深刻体悟,他以既开放,又务实;既态度坚定,又入耳入心的姿态,行走于“庙堂”与“江湖”之间,既不因理想而疾行冒进,也不因一时困顿而裹足不前。
调研是高尚全的法宝,他几乎每个月都在去往外地调查研讨的路上。每当遇到政策的争议,思想的分歧和理论上的困惑,他就到基层去,亲耳听亲眼看。深圳特区要不要特下去?山东诸城的企业改革究竟是国有资产的流失还是流动?华为为代表的企业职工持股制是不是私有制?
每次调研他都有详尽的的事实和清晰的结论:市场化改革没有回头路;所有制的改革有待深化;国有资产的流动是保值增值的题中应有之义。
据悉,高尚全去世后,华为总裁任正非7月6日下午专程从深圳飞北京,到高家吊唁这位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智者。九十年代在华为被举报“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困难时刻,高尚全作为十五大报告起草组所有制部分的负责人,就华为的问题赴深圳调研、座谈,并向中央报告:华为的职工持股制不是私有制,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
熟悉的人都知道,高尚全一向谦和儒雅,平易近人。家人说:他脾气温和,不发牢骚,“打喷嚏是他发出的最大声响”,你听不见他议论别人的长短和自己的得失。也许这样的性格修为,使他很少有对立面,这在他执意坚持自己观点的时候,反而多了一份力量。
退休以后,高尚全仍然每天9点钟到皂君庙体改研究会的办公室,不辍笔耕。2019年秋天,高尚全接受老朋友郑必坚先生的建议,为《读懂中国》系列丛书撰写《我所经历的改革故事》。他说,经历改革全过程的人不多了,我有责任把一些事情记录下来,留给后人作为参照。
从此,89岁的高老每日凝神聚力,更加孜孜不倦地写作。他一向都是手写稿,然后由秘书打印出来再修改。不久前,40余万字的书稿刚刚提交给外文出版社,家人已明显感觉他消耗太大,体力大不如前,但是他每天依然在早上9点钟到办公室。就在送进协和医院的当天,他坐在有些凌乱的办公桌前,身体无法自主地从椅子上滑落倒地……
高尚全曾说:“改革是我这一生的追求,一生的牵挂。”这是这位中国的“老改革”一生的真实写照。
中评社北京7月9日电(记者肖瑞)今天,人们聚集在北京八宝山公墓,送别92岁的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改革事业的重要人物高尚全。
高尚全曾任中国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他既是政策制定部门的高级别官员,也是参与中国改革进程最坚定的经济理论家。他亲历了中共十四大到十九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几乎所有重要文件的起草,“资本市场”、“商品经济”、“劳动力市场”历经波折写入中央文件,对中国改革具有突破性的意义,高尚全先生的建言、主张和坚持,起到了殊为独特的推动作用。
6月27号,高尚全先生因病去世。连日来,各界各地熟识的不相识的人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这位“改革老人”的尊敬与怀念。人们感念他对改革从无停顿、不遗余力的推动和鼓呼,赞许他的谦和,仁爱,求真,勤勉,也流露出对那段改革时期的怀恋和对新时代的期许。
高尚全1929年9月生于上海嘉定,195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1982年起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从事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设计和有关领导工作,他担任过8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还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预委会和筹委会委员、经济小组组长。始于1978年的中国市场化改革迄今经历了40年,四个大的阶段: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的改革探索阶段(1978年-1991年);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阶段(1992年-2002年);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完善阶段(2003年-2011年);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2年以后)。高尚全是老一辈经济理论家中为数不多的全程深度参与者与见证者,他的经历,可以照见中国改革的步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