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在青岛创作《骆驼祥子》

青岛老舍故居里的骆驼祥子铜像。(来源:光明日报)

  中评社北京7月17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老舍一生写了上千万字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在不同地方完成的。除了新中国成立后彻底在北京立足落户,再没有“迁移”和“漂泊”外,重庆、武汉、济南、英国、新加坡等地都留下过老舍的足迹,而且都诞生过作品。但论成绩突出,收获之大,当属青岛。

  老舍于1934年来青岛,在国立山东大学教书,但只工作了两年。

  老舍来山东大学是应当时的校长赵太侔所邀。1936年主政山东的韩复榘一方面对学生运动不满,另一方面为控制山东大学领导权,借故将经费缩减一半,使山大经济陷入困难。赵太侔在“内外”交困之下,不得已黯然辞职。赵太侔的离去,让老舍对山大也无留恋之意,随之也辞职离开了学校。

  但老舍没有离开青岛,而是在黄县路的一处寓所里开始了《骆驼祥子》的创作。祥子的故事据老舍后来追述,是在1936年从山东大学朋友那儿听说的。朋友曾雇用过一位车夫,这位车夫开始买了一辆“洋车”,但又卖掉了,再后来又买了一辆。然而,买来卖去依然很穷。朋友充满同情的讲述,在老舍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祥子的形象由此而产生。其间老舍还听朋友讲了另外一个车夫的故事,这个车夫被抓壮丁后几经磨难,最后牵回了三匹骆驼,算是发了笔“小财”。这故事让祥子的形象在老舍心中变得更丰满。于是《骆驼祥子》没用多长时间就问世了。

  老舍能如此顺利完成创作,毫无疑问,跟他的文学才华和准备的素材丰富有关,但也跟当时青岛相对平静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20世纪30年代中期,军阀混战的硝烟已经淡去,日本侵略者蚕食中国的野心虽然膨胀已久,但此时在青岛祗有少数日本商人、侨民居住,“势单力薄”让其不敢轻易滋事。青岛一度有了几年难得的“平静和安宁”,这让执政者开始考虑建设发展这座城市。

  青岛曾被德国、日本等列强先后占领,民族工业发展缓慢,20世纪20年代民族企业祗有可怜的20多家,但进入30年代中期迅速达到150多家,逐渐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外贸和港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