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谐音字现象的“康德之问”

  中评社北京7月17日电/据北青网报导,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哲学被称作智慧学,回答万物本质的问题。在这方面,最经典的莫过于“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而在康德漫长的哲学生涯中,他致力于回答“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这三个问题也可以称作“康德之问”。哲学家的问题看似抽象,其实无处不在。

  7月13日,新浪微博发布社区公告,站方将对站内利用谐音字、变体字等“错别字”发布、传播不良信息的违规行为开展集中整治。

  围绕这份公告,有人表示认同,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面对网络舆论的争议,站在用户的角度审视,“康德之问”不再是形而上的宏大命题,而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问题。这里,不妨借用康德思考问题的方式,看看作为社交媒体用户的“我们”,“能够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可以希望什么”。

  第一个问题,微博整治谐音字和变体字传播不良信息现象,作为用户的“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谐音、变体是每个时代都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字现象,没有谐音和变体,一种语言就将处于停滞状态。与之同时,也应认识到谐音、变体的发展需要经历从随意到规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个社会承受语言发展的局部阵痛现象。互联网出现后,谐音变体滥用现象突出,在社交媒体上,有的用户喜欢用字母符号表达意义,比如,“yyds”“jiojio”“EMO住了”以及“giegie”等字母符号,被当作时髦的网络语言竞相模仿。这种字母符号的流行,制造的是语言的壁垒,与社交媒体的大众传媒目标刚好背道而驰。

  还应该认识到,谐音字和变体字的流行也为色情暴力内容传播提供了便利。社交媒体禁止色情暴力之类的低俗词语传播,谐音字和变体字以乔装打扮的方式,为低俗内容的传播提供可乘之机,长此以往将损害汉语的纯洁性。比如,有的用户用谐音梗网暴他人,受伤害者常常投诉无果,平台若干预这类谐音变体行为,自然可以得到用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