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若莲:育港新一代 目标“向·心·力”

蔡若莲用行书写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图片来源:香港文汇报

  中评社香港7月15日电/据香港文汇报报导,香港回归祖国25年,正步入由治及兴的新阶段,妥善做好青少年教育是建设未来的关键。新一届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在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表示,她的首要工作,是要装备好年轻一代发挥出香港“一国两制”的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及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她以“向·心·力”归纳当前香港教育的目标,期望同学们能做到爱国爱家、有远大理想的志向;要爱己爱人,有一颗热情、好奇和热诚的心;培养相应能力去付诸实践。她强调,香港教育优势甚多,包括办学团体和社会力量积极热心,家长关心和着紧子女教育,教育课程良好,及大学科研优秀等,希望以此为基础,装备好青年人迎接更大的舞台,谱写更精彩人生,大家努力“一起建构香港教育的故事”。

  蔡若莲近日接受包括香港文汇报在内的多家媒体访问时表示,新一届特区政府强调务实和实干,希望为市民做得更多。在教育方面,自己一直秉持着“让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的梦想和目标,而社会各界也十分关心和关爱年轻一代,未来会与教育界一起努力,为青年人在学业、就业和创业方面装备得更好,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她又以“向·心·力”来归纳其工作目标和对青年人的期望。“向”是希望年轻人成为有志向、有明确人生目标和有远大理想的人,在志向中要心怀国家,能做到爱国爱家;“心”是希望年轻人都拥有一颗对生命有热情、好奇和热诚的心,做到爱己爱人,“有『心』都是十分重要的。”“力”则不难理解,在确立了远大理想和拥有热诚的心同时,也需要有相应的能力去付诸实践。

  为学生拓多元出路湾区机遇

  为让香港新一代发挥香港“一国两制”的优势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蔡若莲表示,在教育层面有多方面要落实,包括要增强学生对国家和国情的认识,建立正确价值观和国民身份认同,以及大力推动STEM、STEAM和职业专才教育,培养他们的能力。未来,教育局将朝着课程发展、建立教师专业团队、学校软件和硬件配套,拓展学生大湾区发展机遇及多元出路等方向努力。   她举例说,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早前通过在小西湾兴建幼稚园教育中心的拨款,就是从硬件和软件提升幼稚园教育质素;2022/23学年实施的“学校推荐直接录取计划”,能让学生凭多元才能和专长入读大学,“减轻『一试定终生』的迷思。”至于“应用学位课程先导计划”可让学术及职专教育双轨并行,加上现时香港学生可用文凭试成绩报读内地129所高等院校,可选择香港未开办的课程,扩阔视野。这些都希望可让“青年人的舞台越来越大,梦想的天空越来越广阔”。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不同学校和团体纷纷举办不同庆祝和学习活动,蔡若莲指出,这些对同学而言亦是很好的国民教育学习机会,自己也把握机会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到学校多与师生沟通接触,为他们打气。教育局会继续以多重进路、互相配合的模式推动国民教育,将结合学科、周会、班主任课、交流和考察等形式全方位推动,除了教授知识外,也着重态度和价值观的建立。

  为文凭试考生打气勉追梦

  今届文凭试放榜在即,蔡若莲在为同学打气的同时,也希望同学把握各种机会,作好生涯规划。“条条大路通罗马。”她指出,香港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前路发展也是多元化,寄语同学“不要执着非医生即律师的传统路线”,要按个人兴趣和能力作出选择,追求梦想。

  吁教师把握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

  要培养出有国家观念、爱国爱家及爱己爱人的年轻一代,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蔡若莲形容教师这个行业“很得意”,它涉及言传身教,尤其是关乎价值观教育方面“要有感染力”,如果连教师自己都不相信或不认同,是很难去教好学生的。因此,有需要提升香港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要在“一国两制”长远发展下培养青年人加入参与建设美好香港的行列,除了要丰富教育或学科专业知识,“教师的正确国家观念,以及对香港制度的尊重同样重要。”   教联会上周举办讲座学习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邀请蔡若莲(右三)出席。资料图片
香港社会各界近期相继举行学习贯彻国家主席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被问到教师和学生是否也需要多瞭解时,蔡若莲强调,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与香港有重大关系,为香港未来如何保持繁荣稳定指明方向,有相当大的学习价值,而这次讲话的对象不限于香港,还包括澳门、台湾,以及全国和全世界,“(习主席的讲话)适时地回应各界对于『一国两制』以及香港未来发展的关注。”

  蔡若莲举例说,现时高中公民科的三大主题之一正是“『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既然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与香港及“一国两制”有重大关系,“学生去学习都好正常。”若果老师能够结合课程和学习目标及配合课题,“这便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实践。”

  她强调,对教育界而言,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与学生未来毕业投身社会时的制度环境息息相关,若然校长和老师都能对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有所认识,对公民科的教学,以至在推动生涯规划时为学生前景解惑都会有所帮助,“我们的老师不能不知道。”

  学校收生不足或需迁址或合并

  针对近年香港学校面对学生人数减少及教师流失的挑战,蔡若莲认为涉及多个因素,包括出生率偏低及疫情阻碍人口流动等,不能简单归纳为单一原因。局方正积极以不同方法应对问题,包括重置学额过剩的学校到学额需求较大的地区,及合并学校等,同时会密切留意教师流失趋势,与教师培训院校联络开办更多相关课程,从而增加教师数量。

蔡若莲用行书写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图片来源:香港文汇报

  中评社香港7月15日电/据香港文汇报报导,香港回归祖国25年,正步入由治及兴的新阶段,妥善做好青少年教育是建设未来的关键。新一届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在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表示,她的首要工作,是要装备好年轻一代发挥出香港“一国两制”的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及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她以“向·心·力”归纳当前香港教育的目标,期望同学们能做到爱国爱家、有远大理想的志向;要爱己爱人,有一颗热情、好奇和热诚的心;培养相应能力去付诸实践。她强调,香港教育优势甚多,包括办学团体和社会力量积极热心,家长关心和着紧子女教育,教育课程良好,及大学科研优秀等,希望以此为基础,装备好青年人迎接更大的舞台,谱写更精彩人生,大家努力“一起建构香港教育的故事”。

  蔡若莲近日接受包括香港文汇报在内的多家媒体访问时表示,新一届特区政府强调务实和实干,希望为市民做得更多。在教育方面,自己一直秉持着“让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的梦想和目标,而社会各界也十分关心和关爱年轻一代,未来会与教育界一起努力,为青年人在学业、就业和创业方面装备得更好,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她又以“向·心·力”来归纳其工作目标和对青年人的期望。“向”是希望年轻人成为有志向、有明确人生目标和有远大理想的人,在志向中要心怀国家,能做到爱国爱家;“心”是希望年轻人都拥有一颗对生命有热情、好奇和热诚的心,做到爱己爱人,“有『心』都是十分重要的。”“力”则不难理解,在确立了远大理想和拥有热诚的心同时,也需要有相应的能力去付诸实践。

  为学生拓多元出路湾区机遇

  为让香港新一代发挥香港“一国两制”的优势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蔡若莲表示,在教育层面有多方面要落实,包括要增强学生对国家和国情的认识,建立正确价值观和国民身份认同,以及大力推动STEM、STEAM和职业专才教育,培养他们的能力。未来,教育局将朝着课程发展、建立教师专业团队、学校软件和硬件配套,拓展学生大湾区发展机遇及多元出路等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