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月刊第330期内容介绍

第330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6月号已出刊(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6月20日电(记者 马逸群)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30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6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9篇文章,涵盖两岸、港澳、国际、经济、文化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涉台治理的法律视角,刊发了《<反分裂国家法>实践检视与实施路径探讨》《“台独”领土性论述的法理批判:台湾法律地位再澄清》和《海峡两岸数据跨境规则衔接的法治逻辑》三篇文章。

  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副教授、福建省台湾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游志强发表《<反分裂国家法>实践检视与实施路径探讨》一文。文章指出,《反分裂国家法》于2005年颁布,至今已施行20周年。回顾《反分裂国家法》的实施实践,其在政治和法治领域分别发挥着重要的宣示和惩戒作用。一直以来,大陆方面致力于采取积极措施创造有益条件推进《反分裂国家法》的实施,与此相反,民进党当局和外部不法势力则是沆瀣一气,想方设法阻挠《反分裂国家法》的施行。两岸民众对“以法治方式治理社会”有着普遍意义上的共识,为应对民进党当局与外部势力抵制《反分裂国家法》实施的行径,在明晰《反分裂国家法》规范构造的前提下,可从持续深化《反分裂国家法》规范韧性、在两岸间创设有益外部环境、充分运用国际法规约遏制外部势力不法干预等维度展开法的实践路径探索,由此再次促进《反分裂国家法》在两岸间法治价值的提升与实现。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员段磊,和武汉大学法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熊鸿亮联合发表《“台独”领土性论述的法理批判:台湾法律地位再澄清》一文。文章从全面批驳 “台独”领土性论述逻辑前提的需要出发,对台湾法律地位再度作出澄清。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光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关键历史节点,对台湾法律地位的历史与现状形成一套包括四个阶段的连贯性叙述。在《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之前,台湾不是无主地,而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在日据台湾的五十年间,台湾既不是日本的“合法领土”、也不是日本的“殖民地”,而是被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在台湾光复之后,台湾既不是中国新获得的领土、也未处于所谓“未定地位”,而是回归祖国怀抱的中国领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台湾既不是“中华民国领土”,也不是所谓“台湾国家领土”,而是被地方当局控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   广东工业大学国家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工业大学数字经济与数据治理重点实验室分室“数据法治与大数据治理实验室”执行主任冯泽华,和广东工业大学国家安全研究中心科研助理刘志辉联合发表《海峡两岸数据跨境规则衔接的法治逻辑》一文。文章指出,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数据跨境的多尺度耦合功能日益凸显,两岸数据跨境规则衔接的内生需求愈发强烈。从国家、产业、个人层面看,数据跨境规则衔接具有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驱动两岸产业有序融合、实现两岸个人信息协同保护方面的制度理性。然而,由于两岸数据跨境规则尚未有效衔接,两岸数据跨境流动面临共同依据缺位、合作监管失位以及权利协同保障错位等结构化制度障碍,其成因牵涉法域间规则体系兼容性不足、行政主体合作效能滞后、权利救济机制不对称等深层次矛盾。为此,海峡两岸宜通过单方主导、双方联合、第三方协调相结合的方式,在法治框架下协同推进数据跨境规则衔接。

  本期“理论”栏目刊发了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讲师张淑芳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涵与深刻影响》一文。文章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轫于地方治理实践,升华于治国理政创新,既融汇了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精华,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具有举旗定向的政治引领性、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守正创新的方法论特质、问题导向的实践本质等鲜明特点,是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根本遵循。值此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五周年之际,加强、加深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析非常重要。

  本期“中美”栏目刊发了《从特朗普“百日执政”表现看美国涉台政策动向》《美国造船业衰退背景下的涉海战略新动向与中国应对》和《“一中原则”与“一中政策”之争的内涵、演变与趋势》三篇文章。

  在《从特朗普“百日执政”表现看美国涉台政策动向》一文中,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和平与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金晨祎指出,“百日执政”期间,特朗普政府未将台湾问题作为优先事项,但是涉台举动接连不断,“开倒车”的趋势并未改变,对台“敲诈勒索”与美台勾连并行不悖。目前看,特朗普政府将延续“以台制华”态势,同时将台湾问题与其他议题挂钩联动,择机加大打“台湾牌”力度,但其涉台决策模式内在的松散性恐影响政策连贯性。下一阶段,特朗普政府或发力冲击“一中政策”,强化与美国国会“亲台”势力的策应,继续纵容民进党当局谋“独”挑衅,给中美关系和台海局势带来更多风险。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副教授、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章成,和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研究助理苏安琪联合发表《美国造船业衰退背景下的涉海战略新动向与中国应对》一文。文章指出,美国造船业因《琼斯法案》等保护主义政策陷入困境,而特朗普2.0时期将船舶工业提升至“大国竞争核心载体”,试图通过立法、行政和资本手段重塑海事竞争力,在北极加速军事化布局、通过海事立法遏制中国,并构建“小多边”联盟争夺航运主导权。观其行动,美国的系列动作本质是将海洋问题政治化、军事化、工具化,其单边主义措施不仅引发全球产业链震荡,也对全球航运产业链和北极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中国作为全球造船业的领军者,需继续夯实硬实力,加强海事区域联动,构建反制体系和话语权体系。

  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周天柱发表《“一中原则”与“一中政策”之争的内涵、演变与趋势》一文。文章指出,中国政府一贯坚持并信守的“一中原则”的内涵,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美国所推行的“一中政策”的内涵,主要概括了三大要素: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台湾关系法”、里根时期“对台六项保证”。半个多世纪以来,针对“一个中国”,中美之间所推行的截然不同的国策之争,可经典归结为“一中原则”与“一中政策”之争。近年来美方“一中政策”的排列顺序在变。原先的顺序为,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台湾关系法”、“对台六项保证”。现美方为突出美台关系的重要性,虽然依然用的是“一中政策”这个专有名词,但在美国官方现在的叙事排序中,“与台湾关系法”已经摆到三个联合公报之前。在美国的“一中政策”中,实化的“一法”往往压过了被虚化、被抽象、被掏空的三公报。

  本期“两岸”栏目刊发了《论两岸融合发展情感基础:“首来族”台青实证分析》《深化闽台现代农业合作:实践困境与破解之道》和《推进台湾基层农民与大陆交流交往路径探讨》三篇文章。

  在《论两岸融合发展情感基础:“首来族”台青实证分析》一文中,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可指出,通过对2024年暑期台湾青年营队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台青对两岸融合发展的情感基础的生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发现,台青的情感基础具有三个特征:对发展性与未来性的期待、对真实互动的渴望,以及对物质与精神获得感的强烈需求。这些特征通过来大陆之后的实践得以具体展现,并以此强化了台青在大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分析显示,台青的情感体验体现了其对大陆社会的逐步调适,并展现情感基础在个体与社会层面的意义。本文提出以物质支持与精神满足双轮驱动为核心,优化政策路径,强化台青情感基础的实践转化,助力两岸融合深化与台青长远发展。   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邓启明,和闽江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乡村振兴研习社副社长林怡联合发表《深化闽台现代农业合作:实践困境与破解之道》一文。文章结合福建省仙游县等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相关实践探索调查,首先从要素理论与现实维度对闽台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较好把握新形势下深化闽台现代农业合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面临困境与主要制约因素,特别是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要素、资金要素及物流运输、营销管理、政策执行和融合发展等方面,并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了五个方面破解思路与配套措施,以期将闽台现代农业合作模式与路径创新更好嵌入到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框架中,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讲座教授、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邓利娟,和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副教授、乡村治理与组织振兴研究中心副主任詹琳联合发表《推进台湾基层农民与大陆交流交往路径探讨》一文,文章指出,台湾中南部农民群体长期以来是民进党的重要社会基础,但他们的政治倾向并非一成不变。近20年来大陆采取一系列涉农惠台政策并取得积极成效,不过在政治和社会互信等方面的政策成效还不如预期。新形势下大陆应转变对台涉农政策的思路,将重心转向加强与台湾农民交流交往,争取他们认同;精准聚焦涉农经贸红利的受益者,让台湾基层农渔民直接受惠;在两岸融合示范区内大胆探索台湾农民与大陆交流交往的新路。具体路径:开展差异化的台湾农民与大陆交流交往,实施更加精准的对台涉农经贸政策,充分发挥两岸民间涉农机构的桥梁沟通作用,将“台创园”打造成台湾农民对大陆交流交往的重要基地,充分重视对台湾农民的舆论宣传与政策推介等。

  本期“台湾”栏目刊发了《台湾电力发展历程与能源政策评析》和《迈向“长期执政”?——民进党的执政迷思与困境》两篇文章。

  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丽珍发表《台湾电力发展历程与能源政策评析》一文。文章指出,台湾电力发展历程与能源政策演变反映了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和技术背景。在过去的能源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缺乏长期规划、受意识形态影响等问题,导致了电力供需结构失衡、缺电危机常态化、经济成本剧增以及地缘风险加剧等现实冲击。当前,台湾能源政策调整存在核电重启的意识形态博弈、绿能路径分歧与发展困境等挑战。事实证明民进党强推的“2025非核家园”能源政策目标已基本不可能实现,未来,唯有加强两岸合作,特别是加快推进在再生能源开发、交通电气化、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合作,才能有效化解其能源政策转型失效带来的诸多困局,助力解决台湾电力短缺问题。   在《迈向“长期执政”?——民进党的执政迷思与困境》一文中,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周国军指出,民进党连续第三次赢得岛内领导人选举,引发了岛内外对其未来是否会长期执政的猜想。在过去几次的选举中,民进党对自身势力的整合、对舆论和选举议题的操纵都强于其主要竞争对手国民党;近十多年,台湾社会与选民结构的变迁以及国民党的衰落,也有利于民进党;在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民进党还得到以美国为主的外部势力支持。这些因素的叠加,不仅使民进党连续三届执政,还激发其追求未来长期执政的野心。然而,岛内政治和台海局势极为复杂,民进党谋求长期执政的企图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首先,岛内竞争性的政党体制、权力分立的政府体制以及选举政治的不确定性将是民进党继续执政的制度性约束;其次,岛内所谓“民主社会”的政治文化、蓝绿对抗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衰退的压力正在动摇民进党“绿色威权”统治的民意基础;最后,在岛外因素方面,大陆反“独”促统的系统举措、中美管控竞争中的美国“疑赖论”以及“特朗普2.0”时期的美国对台政策调整也让民进党未来的执政前景一片黯淡。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完全统一的历史确定性面前,如果民进党不改变“台独”立场,必然会被历史大势所抛弃。

  本期“港澳”栏目刊发了《新时代香港青年政治参与的实现路径及影响因素》和《善用香港普通法推动大湾区商事规则的衔接》两篇文章。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两岸关系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海泽龙,和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艾洪宇联合发表《新时代香港青年政治参与的实现路径及影响因素》一文。文章指出,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及国际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香港地区的青年政治参与有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就新时代香港青年政治参与的实现路径而言,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意愿与热情日趋理性客观的选举投票、从单纯关注政治效能转向追求务实社会价值的政治结社、从热衷于政治争议转向务实理性的政治集会。就新时代香港青年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来说,则主要包括:掌握强大公共权力要素的香港特区管治机构、日趋法治化和理性化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以及作为政治参与内在主因的香港青年个体。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教授谈萧,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朱柳奋联合发表《善用香港普通法推动大湾区商事规则的衔接》一文。文章指出,受制于法律制度与法律传统的差异,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商事纠纷解决规则的衔接存在难点,如衔接方向的单向性和规则供给的单一性、衔接文件“碎片化”“区隔化”、法律效力及位阶不明等。近年来部分大陆法系国家探索在法典法体系下引进普通法的尝试,为普通法在大湾区的适用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借鉴域外国际金融中心移植英国普通法的成功经验,善用香港法具有普通法渊源的便利优势,可在大湾区构建特别司法区,探索大湾区商事领域适用香港普通法的新路径。   本期“经济”栏目刊发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文魁的《“十五五”中国国企发展改革如何推进》一文。文章指出,国有企业的存在,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不过,拥有如此规模的国有经济部门,中国在全球独一无二。因此,国资国企如何深化改革和健康发展,不但涉及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也涉及到国际经贸关系中的一些敏感议题。可以预料,在“十五五”期间,对中国国资国企发展改革的关注和讨论将会持续下去,并可能会在某些时候成为重大的政策议题。

  本期“国际”栏目刊发了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国际商学院院长助理李折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温州市台湾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非,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盛敏蓉联合发表的《地缘经济视角下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一文。文章指出,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作为中国版的经济全球化战略,是一个符合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愿望、造福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是一场国际地缘经济的大变革,旨在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实现渐进式的全球治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国提出共建倡议,既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为了履行更大的国际责任。这一全球性合作倡议已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广受欢迎的国际经济合作平台。

  本期“文化”栏目刊发了闽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政治学系主任、副教授郑容坤的《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宗亲交流路径》一文。文章指出,两岸宗亲交流以共同祖先信仰和姓氏传承为根基,形成独特文化凝聚力,是铸牢台湾同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社会机制。当前已衍生出同乡、社团交流互动、个体寻亲走亲、参加论坛活动等多维实践模式,但受制于交流结构单向化、文化体验浅表化、政策支撑不足等主客观因素,其效能尚未充分释放。未来需从三维路径突破:优化双向互动结构,构建跨代际、跨地域交流网络;创新文化载体,运用数字技术活化族谱、祠堂等文化符号;完善政策配套,建立专项基金与法制保障体系等政策举措消解分离主义。通过机制革新推动宗亲文化铸牢台湾同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具象化、情感化和实效化,促使血缘文化纽带转化为稳固的民族认同根基。

  本期“论坛”栏目刊发了由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和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合办的《思想者论坛:<反分裂国家法>实施20周年回顾与前瞻》全文实录。论坛由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所长李风主持,评论员有: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凌友诗,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香江智汇副主席郭一鸣,《大公报》主笔朱穗怡,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教授方平,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董事长林菁菁,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束沐。与会者对于《反分裂国家法》实施20年来对解决台湾问题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亦指出香港是对台工作的前沿阵地,香港在沟通两岸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本期“动态”栏目刊发了“封五、封六:中评重要学术论著《两岸融合发展诠论》出版”一文。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5年6月号,总第330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目前已被中文期刊目录中影响力最大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为来源期刊(2023-2024)。同时,《中国评论》月刊还是当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核心学术期刊。月刊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第330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6月号已出刊(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6月20日电(记者 马逸群)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30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6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9篇文章,涵盖两岸、港澳、国际、经济、文化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涉台治理的法律视角,刊发了《<反分裂国家法>实践检视与实施路径探讨》《“台独”领土性论述的法理批判:台湾法律地位再澄清》和《海峡两岸数据跨境规则衔接的法治逻辑》三篇文章。

  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副教授、福建省台湾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游志强发表《<反分裂国家法>实践检视与实施路径探讨》一文。文章指出,《反分裂国家法》于2005年颁布,至今已施行20周年。回顾《反分裂国家法》的实施实践,其在政治和法治领域分别发挥着重要的宣示和惩戒作用。一直以来,大陆方面致力于采取积极措施创造有益条件推进《反分裂国家法》的实施,与此相反,民进党当局和外部不法势力则是沆瀣一气,想方设法阻挠《反分裂国家法》的施行。两岸民众对“以法治方式治理社会”有着普遍意义上的共识,为应对民进党当局与外部势力抵制《反分裂国家法》实施的行径,在明晰《反分裂国家法》规范构造的前提下,可从持续深化《反分裂国家法》规范韧性、在两岸间创设有益外部环境、充分运用国际法规约遏制外部势力不法干预等维度展开法的实践路径探索,由此再次促进《反分裂国家法》在两岸间法治价值的提升与实现。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员段磊,和武汉大学法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熊鸿亮联合发表《“台独”领土性论述的法理批判:台湾法律地位再澄清》一文。文章从全面批驳 “台独”领土性论述逻辑前提的需要出发,对台湾法律地位再度作出澄清。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光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关键历史节点,对台湾法律地位的历史与现状形成一套包括四个阶段的连贯性叙述。在《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之前,台湾不是无主地,而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在日据台湾的五十年间,台湾既不是日本的“合法领土”、也不是日本的“殖民地”,而是被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在台湾光复之后,台湾既不是中国新获得的领土、也未处于所谓“未定地位”,而是回归祖国怀抱的中国领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台湾既不是“中华民国领土”,也不是所谓“台湾国家领土”,而是被地方当局控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