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侨”这一家人 汇小我成大爱

7月8日,上海市侨联主办的“相约上海·共创未来”——上海市侨联与海外侨团视频连线活动举行。(来源:上海市侨联)

  中评社北京7月10日电/据中国侨网报导,“在疫情面前,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参与其中。”上海市侨联工作人员海洋8日参加“相约上海·共创未来”——上海市侨联与海外侨团视频连线活动,分享了他在疫情期间主动请缨,参与浦东新区高桥镇一线抗疫工作的故事。

  海洋表示,上海作为国内首个大规模迎战奥密克戎疫情的城市,既要确保防疫工作紧张有序进行,又要充分保障近2500万市民的日常生活,其中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难忘的第一周

  提到一线抗疫工作时,海洋百感交集,尤其是那“难忘的第一周”。

  “尽管之前也在居住小区做了志愿者,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吃苦准备,但4月19日第一天的工作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海洋回忆道,由于自己有1米9的身高,每天睡在60多公分宽的行军床上,躺平后,脚就在床外,翻个身,腿就会撞在墙上,所以只能保持一个姿势到天亮。早起时经常是人在床上,被子在地上。

  据海洋介绍,繁重工作强度使他第一个星期里体重以1斤/天的速度均匀下降,被居委的同事戏称:活也干了,肉也减了,标准的双赢。

  就怕半夜来电话

  白天的工作再繁忙、再辛苦,都还是按照工作计划依序展开。海洋最怕的就是半夜铃声。5月1日凌晨3点,和居委书记商量完当天核酸检测等工作安排后,刚躺下不久,一连串急促的电话铃声乍然响起。

  那是来自疾控部门的电话,有个方舱回来的居民复阳了。海洋联系患者时听筒里传来她的啜泣哽噎声,让他揪心不已,耐心安抚好患者心情后,接下来就是联系车辆,妥善安排当天的患者转移治疗,又是一个不眠夜。

  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海洋全程参与了居委抗疫工作,44天里与居委干部同吃同住,全勤无休。其间协助完成核酸检测24次,3.7万余人次;参与物资装卸、分发26次,1.6万余箱;完成配送药、送饭送菜400余人次。

  “我只是‘侨’这个大家庭中众多参与抗疫工作人群的一员。”海洋说,在上海此次抗击疫情的整个过程中,上海市侨联系统各级侨联组织、侨联干部、侨界人士、侨企纷纷投身其中,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形式支援抗疫工作。

  有的以办公室为家、以沙发为床,白天参与抗疫工作,晚上值守单位守护安全;有些在配偶已经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同时,放下孩子或老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或方舱医院医疗团队中;有侨企捐赠抗疫物资和生活物资,为一线战“疫”雪中送炭;有侨企组建复工先锋团,以身垂范,重振企业和员工信心;有侨界人士坚守稳产保供抗疫一线,全力守护居民“米袋子”“菜篮子”,也有人发挥专长,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一个个战“疫”瞬间;有侨青捐赠爱心包,关心疫情中的高龄独居老人,也有侨青以校园为家,以大白为战袍,以小蓝为遁甲,在保障教学科研有序运转的同时,参与学校和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侨联人在这个时候舍小家为大家?“因为这里是上海,是我们的家,是我们引以为傲的魔都。”海洋说。

7月8日,上海市侨联主办的“相约上海·共创未来”——上海市侨联与海外侨团视频连线活动举行。(来源:上海市侨联)

  中评社北京7月10日电/据中国侨网报导,“在疫情面前,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参与其中。”上海市侨联工作人员海洋8日参加“相约上海·共创未来”——上海市侨联与海外侨团视频连线活动,分享了他在疫情期间主动请缨,参与浦东新区高桥镇一线抗疫工作的故事。

  海洋表示,上海作为国内首个大规模迎战奥密克戎疫情的城市,既要确保防疫工作紧张有序进行,又要充分保障近2500万市民的日常生活,其中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难忘的第一周

  提到一线抗疫工作时,海洋百感交集,尤其是那“难忘的第一周”。

  “尽管之前也在居住小区做了志愿者,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吃苦准备,但4月19日第一天的工作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海洋回忆道,由于自己有1米9的身高,每天睡在60多公分宽的行军床上,躺平后,脚就在床外,翻个身,腿就会撞在墙上,所以只能保持一个姿势到天亮。早起时经常是人在床上,被子在地上。

  据海洋介绍,繁重工作强度使他第一个星期里体重以1斤/天的速度均匀下降,被居委的同事戏称:活也干了,肉也减了,标准的双赢。

  就怕半夜来电话

  白天的工作再繁忙、再辛苦,都还是按照工作计划依序展开。海洋最怕的就是半夜铃声。5月1日凌晨3点,和居委书记商量完当天核酸检测等工作安排后,刚躺下不久,一连串急促的电话铃声乍然响起。

  那是来自疾控部门的电话,有个方舱回来的居民复阳了。海洋联系患者时听筒里传来她的啜泣哽噎声,让他揪心不已,耐心安抚好患者心情后,接下来就是联系车辆,妥善安排当天的患者转移治疗,又是一个不眠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