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射艺”五心不存、存下七心指什么

  中评社北京7月3日电/据凤凰网报导,王阳明青年时代有过“五溺”。何为“五溺”?即: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学。五溺作为王阳明归本正学的多种嗜好,在不同时期持有的不同的兴趣爱好。

  从王阳明的“五溺”中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是崇文尚武的,因为他喜爱“任侠”和“骑射”,而任侠和骑射就是属于武术的范畴。史料记载,在王阳明平定宁王暴乱后,正德皇帝到达南京,派许泰、张忠等一部京兵以清查宁王余党的名义进驻南昌,因为王阳明没有将宁王交给他们为怀恨在心。他们怂恿士兵捣乱,还欺负王阳明是文人出身,逼他当众表演射箭。不曾王阳明在射箭中三发三中。

  王阳明喜爱射艺,其亲自作的流传至今的诗《观德亭记》中这样写道: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栗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学也。君子之学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弛。七者备而君子之德成。君子无所不用其学也,于射见之矣。故曰: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射也者,射己之鹄也。鹄也者,心也,各射己之心也,各得其心而已。故曰:可以观德矣。作《观德亭记》。

  上述是王阳明对射艺作的一个心得体会,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可以从他在崇义剿匪后提出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一窥得见。王阳明思想中的“心”往往是个体对于个体所处的生活境域的“投入”以及在这种“投入”中切己的深刻体会和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