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甩传言 林佳龙今再推台北市文化愿景政策

林佳龙不管民进党提名节奏,今天再度推出文化政策。(取自林佳龙脸书)

  中评社台北7月4日电(记者黄筱筠)有关陈建仁可能参选台北市长,也可能布局新北市长,以及疫情指挥官陈时中萌生退意不想选台北市长等流言不断。力争台北市长提名的“正国会”龙头林佳龙今天再度推出首都愿景政策,今天锁定“文化愿景”,再度提出六大文化愿景,并希望市政府每年多增加1%预算,约新台币17亿元投入文化,盼带动台北新文化生活运动。林对于党内提名程序以及时间似乎不管,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

  对于林佳龙今天在脸书上再度发表首都文化政策,底下留言正面、负面都有。正面留言直接称呼台北市长好,但有网友则批评说,台中也可以这样治理,怎么不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林的其他篇脸书,对于林争取参选台北市长也一样正负面留言都有,负面留言多是要求他要团结,这样作法跟民进党越走越远。

  林佳龙今天提出首都愿景的12门课“文化治理篇”,提及“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应该无所不在,也已经无所不在。首都发展若少了蓬勃的文化力,城市的自我与灵魂必然不完整。不管是庶民文化、流行文化,还是精致艺术,皆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首都文化发展,某个程度上是台湾缩影,也是台湾指标,而如何让文化内涵、文化空间、文化产业立体成形,为城市注入文化养分,政府应该时而积极协助,时而旁观,才能让文化的样态自然发展,做个有文化的政府。

  林佳龙说,当文学、电影、音乐、表演、视觉策展,成为市民的日常话题,那会是首都美好的生活场景,也自然会提升城市的集体素养,要达到这样的样貌,文化要能与生活紧密结合。因此,城市文化治理不局限在现有文化局的行政分工上,而是在施政上强调文化领政。

  林佳龙说,以台北市预算一年约1700亿来算,假如多提拨1%的预算用于文化上,每年首都可增加17亿的预算。然而,若要以文化作为城市治理的主体,形塑城市性格的元素,发展对外行销的文化品牌,每年增加17亿元的预算,也是杯水车薪。因此,唯有提高全体行政部门的文化观念及预算,才能逐渐达成文化治理的目标。   他表示,关于首都文化治理,我们提出:都计有文化、对话有文化、空间有文化、内容有文化、教育有文化及交流有文化的六大治理方向,盼带动台北新文化生活运动。

  1.都计有文化-台北市正面临都市更新的重要课题,未来都市更新的计划,应先提出社区创生的计划,以街廓或社区为单位推动都市更新,调整现有以整合成功为主、规模大小为辅的思维,以“人”为“本”建立完整的都市计划架构,纳入文化生活远景、文化资产保存及文化公共参与机制,在台北都市转型的过程,强调文化先行的基本观念。

  2.对话有文化-我们主张召开大型“台北城市文化会议”及周边活动、并以文化为题制订台北主题年。市政府应每年编列预算办理,让民间意见交锋,邀请各局处首长入席聆听,欢迎文化界的力量,参与改变城市治理思维,共同制定文化政策。透过不同主题的讨论,让不同意见呈现,也可进一步邀请国外文化界人士与会,进行城市文化交流。我们也希望文化会议成为台北盛事,每年为台北市制定以文化为名的城市主题年,办理相关的文化活动。例如:“台北文学年”、“台北音乐年”、“台北电影年”、“台北表演艺术年”、“台北美术年”等,如此文化将不间断地循环整座城市。

  3.空间有文化-政府的工作是搭建舞台,支持内容创作与创意,确保文化核心能量运转。除了正式的文学馆,台北并不缺场馆,但如何整合场馆,并妥善利用,才是下一个阶段文化发展的关键。听闻民间正筹备“台北文学馆”,我们也期盼市府投入更多资源,加速完成台北文化馆舍的最后一块拼图,让阅读文学再领台北风骚。

  为发展城市街区文化及扩大文化场馆功能,我们勾勒“首都文化生活十字轴”,从最北的北投到最南的文山;从最西的万华、大稻埕到最东的南港延伸。以人文历史为纵深,由点到线至面,串联台北旧城街区到新创基地。首都文化生活十字轴,以“景福门”为交会点,带来不同的空间想像。包括转型后的中正纪念堂、两厅院广场、台北宾馆、“外交部”、国家图书馆、凯达格兰大道的整个区域,假日可思考发展为减少车流干扰的“首都广场”,市民在这里驻足、休憩,品味历史、艺术与文化的交会。

  除了首都广场外,台北得天独厚的文化空间群,更可以从博物馆、当代艺术、传统常民文化、流行文化等四个文化面向,发展文化融入生活的日常。台北市政府应主动串连“台湾博物馆”、“二二八和平公园”、“国立历史博物馆”、“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台北当代工艺设计分馆”、“南海学园”、“台湾文学基地(齐东诗社)”、“台北植物园”及“国家图书馆”等,发展“首都大博物馆区”,打造历史、阅读、文创等文化走读区。

  目前“台北市立美术馆”正扩建新馆,未来与“花博公园”,“台北当代艺术馆”及“国家摄影文化中心”甚至“宝藏岩国际艺术村”、等当代场馆,可思考发展“台北近现代与当代艺术文化区”。经常办理展览的“华山文创园区”及“松山文创园区”也可广义纳入。

  “台湾博物馆铁道部园区”、“台北工场”、“台北记忆仓库(旧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北门仓库)”、“铁道部部长宿舍”与周边、“机器局第五号仓库”与周边、“玉泉公园”、“北门广场”、“北门邮局”,可进一步结合台北传统工艺、传统艺术重镇-万华区、大同区(大稻埕、大龙峒)的特色,建构“大北门传统文化与常民生活文化区”。

  流行文化,是年轻人生活的重要娱乐。从东区的街头时尚开始,一路到信义区精品时尚、五分埔快时尚,可思考结合“台北流行音乐中心”、“台电电力修护处”及“瓶盖工厂台北制造所”,发展为“流行文化生活区”。在十字轴上可运用的闲置空间,也须妥善运用,并优先考虑独立文化的需要。

  从区域人、文、地、产、景中,发展“愈在地,愈国际”地区特色。如浓厚闽南、旧城风情的万华、大同,百年老店、文化资产、传统工艺、宗教庙宇林立,应透过设立“传习中心”保存传统,并在兼顾结构安全、生活元素与美学风格下,透过老屋修复再生,提供予年轻人进驻,引进活力,创造街区文化经济,开展大稻埕之外,另一个旧城新生的可能与契机。另外,从猫空所在文山区,或可从茶文化出发,发展从品茗到茶道的多元文化经济。

  从台北在地人文发展、风土地景、文化景观与文化资产等文化理脉中,爬梳属于台北的“山、水文化”,设计出具创意、故事性与公共行销结合的公共服务创新亲山、亲水环境。我们也支持文化沙龙、中小型展演空间、独立书店、文创小店、Live House、文青咖啡厅等风格好店,并设计有书报亭文化空间,让艺术与阅读进驻在生活中。   4.内容有文化-文化空间是为服务文化内容而存在。市政府应检视现有鼓励文化内容的方案。在文学出版、电影剧本、电影制作、音乐创作、表演艺术、视觉艺术、视觉设计、社会设计等领域,更重视原创文化内容的产出,强化补助。台北市政府也应与“文化部”“文化内容策进院”交流合作,扩大首都文化内容的投资。首都文化内容发展除了重视保存旧文化之外,也应致力于结合最新科技技术,发展元宇宙的文化内容。

  台北是台湾绝大多数人逐梦、造梦、敢梦的城市,做为文化产业的领头城市,应该确保文化的核心源头“创意”能源源不绝的涌现而且被实现。除了成立“文化投资基金”,提供“做梦基金”,从种子轮、天使轮开始投资创意生成,另应设立“创作人才基金”投资创作人,支持保护独立创作泉源。

  随着台北流行音乐中心的设立,为台北音乐能量注入国际水准,台北市应有大型流行音乐庆典之外,也要有协助鼓励音乐人以台北为创作基地的政策目标。台北曾经是台湾电影拍摄的重镇,无论是取景,或者支持原创剧本,台北市政府应在“文化部”及文策院现有的基础上,强化投资补助。

  面对数位时代,台北市政府登录之有形与无形文化资产应全面数位化。除建立台北元宇宙,并且提供所有市民拥有虚拟市民身分,使之可在台北元宇宙中利用所开放之资源展现创意,甚至可进一步思考提供国外人才虚拟文化身分的可能性。

  5.教育有文化-文化的发展需要从小扎根,曾经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或许将来他们会忘了今天的戏,但有些画面、会永远留存在他们的心底”。童年是个人文化发展的第一哩路,如何让文化体验成为小朋友生活的一部份,为孩子种下喜爱文化的种子,则必须从校园做起。我们也要思考“文化体验”的方案,让亲子共同参与文化活动。北美馆长年投入在儿童艺术教育的耕耘,未来应有更多的预算,持续发展。

  6.交流有文化-文化交流的面相非常广泛,也是展现城市软实力的最佳方式。现有具国际能量与识别度之节庆活动,应扩大至盛会城市的思维,带动文化交流及观光价值。如文化代工的“白昼之夜”转型为“光之博览会”、“台北时装周”增加城市行销、“台北市传统艺术季”转型“国际传统艺术节”并增加国际交流、“台北艺术节”若能携手其它城市,以亚维侬、外亚维侬形式转型为“国际表演艺术节”等,争取国际节庆主办权,相关人才的养成也可从实战活动中加入“以战代训”的人才培育机制。

  透过上中下游整合、“中央”地方整合、产官学整合、“全国”顶尖专业人才整合,调整文化行政结构,推动政府与民间合作,发展出公部门、私营企业及民间团体的新型态协作伙伴关系,并加强台北市文化基金会角色,使之成为所有“全国性”及国际性活动的中介组织,同时尊重文化的专业治理。

  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认为,观光与文化的结合是一种非常有利的经济引擎,欧洲50%以上的旅游活动都是由文化资产所带动,也是观光部门中成长最快速的部分,然而台湾文化消费支出仅3%,相对日本8%、韩国5.4%却来得低。

  既然文化场域的无形的围墙已经被推倒了,应该充分藉由参加表演艺术的文化旅游、参与庆典或其他文化活动、参观历史遗址与研究自然、民俗或艺术以及宗教观光等旅游活动,汲取新知识、经验与体验,才能满足人们特定的文化动机与对多样性的文化需求。文化治理是城市百年大业,在既有的基础上,我们面临挑战,也面临机会。Taipei Plus 文化治理愿景,将致力于突破文化行政分工的单点思维,推动台北新文化生活运动。

林佳龙不管民进党提名节奏,今天再度推出文化政策。(取自林佳龙脸书)

  中评社台北7月4日电(记者黄筱筠)有关陈建仁可能参选台北市长,也可能布局新北市长,以及疫情指挥官陈时中萌生退意不想选台北市长等流言不断。力争台北市长提名的“正国会”龙头林佳龙今天再度推出首都愿景政策,今天锁定“文化愿景”,再度提出六大文化愿景,并希望市政府每年多增加1%预算,约新台币17亿元投入文化,盼带动台北新文化生活运动。林对于党内提名程序以及时间似乎不管,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

  对于林佳龙今天在脸书上再度发表首都文化政策,底下留言正面、负面都有。正面留言直接称呼台北市长好,但有网友则批评说,台中也可以这样治理,怎么不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林的其他篇脸书,对于林争取参选台北市长也一样正负面留言都有,负面留言多是要求他要团结,这样作法跟民进党越走越远。

  林佳龙今天提出首都愿景的12门课“文化治理篇”,提及“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应该无所不在,也已经无所不在。首都发展若少了蓬勃的文化力,城市的自我与灵魂必然不完整。不管是庶民文化、流行文化,还是精致艺术,皆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首都文化发展,某个程度上是台湾缩影,也是台湾指标,而如何让文化内涵、文化空间、文化产业立体成形,为城市注入文化养分,政府应该时而积极协助,时而旁观,才能让文化的样态自然发展,做个有文化的政府。

  林佳龙说,当文学、电影、音乐、表演、视觉策展,成为市民的日常话题,那会是首都美好的生活场景,也自然会提升城市的集体素养,要达到这样的样貌,文化要能与生活紧密结合。因此,城市文化治理不局限在现有文化局的行政分工上,而是在施政上强调文化领政。

  林佳龙说,以台北市预算一年约1700亿来算,假如多提拨1%的预算用于文化上,每年首都可增加17亿的预算。然而,若要以文化作为城市治理的主体,形塑城市性格的元素,发展对外行销的文化品牌,每年增加17亿元的预算,也是杯水车薪。因此,唯有提高全体行政部门的文化观念及预算,才能逐渐达成文化治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