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视窗:粤曲的前世今生(上)
粤曲的产生、衍变和发展,大致经历了5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第一个是八音班时期。八音班形成流行于清嘉庆、道光间至咸丰末、同治初(约1820年-1862年)。起初的八音班由八名乐师组成,以乐器演奏外省传入的西秦戏,以不同乐器代表戏中不同人物,故称“西秦班”。后加入演唱,他们用粤剧的剧本、用粤剧的曲调、用粤剧的“戏棚官话”分脚色演唱。他们队伍精、装备轻、收费低,可以在祠堂、庙会、大户人家厅堂等各种场所演出,加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间喜庆活动,一向有演奏锣鼓的习俗,而八音班擅长演奏锣鼓吹打音乐,因此八音班被本土群众广泛接受。咸丰四年(1854年),伶人李文茂组织粤剧艺人起义反清,粤剧被禁演,许多粤剧艺人加入八音班,因此八音班在短时间内数量大增。但八音班长期停留于清唱,没有自己的创作,在表演艺术上也无多大发展,因而自辛亥革命以后,便逐渐衰落。
第二个是师娘时期。清同治初年,世称“瞽姬”的失明女艺人(广州人称“师娘”)的职业队伍开始出现。早期的师娘以唱木鱼歌、南音、粤讴为多,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开始以唱粤曲为主。她们继承八音班的演唱艺术传统,用一两人自弹自唱的形式代替八音班,并以唱功的优势及形式方便进入居民家中演唱而迅速赢得听众。从1862至1917年的近60年时间,是粤曲发展史上的“师娘”时期,也是粤曲发展的普及期。少数声、色、艺较佳者,受聘到茶楼演唱,或受邀请登门演唱。二十世纪初,广州宝华路的“初一楼”茶楼开创出“一几两椅”的演唱形式,在茶楼中用木板搭起平台,台上设一茶几,两旁各置一椅,每日邀请两名“师娘”自弹自唱,大受听众欢迎。此例一开,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香港、澳门的一些茶楼也纷纷效仿。自“师娘”时代起,粤曲有了自创的曲目,并开创用小曲作为曲牌填词演唱的先例。◆文︰叶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