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记者手记:这八年 刚柔并济崔天凯
中评社华盛顿6月22日电(记者余东晖)在创纪录地担任中国驻美大使八年零两个多月后,今年69岁的崔天凯即将离任回国。21日崔天凯发表致全美侨胞的辞别信,情真意切,在中文社交平台引发强烈反响。
民间对于外交官离任有如此强烈的反响,是因为崔天凯在中国民众心中已经是个明星人物。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在一个万众瞩目的重要岗位上超期服役,更因为他在中美关系急剧变化的八年间,受命于危难之间,表现出刚柔并济、沉着理性,为许多中国人所称道。
过去八年多,我采访崔天凯的活动或者向他提问几十次。说实话,作为一个媒体记者,我喜欢崔大使这样的外交官。因为每次采访,我不用担心没啥可写的。本来中规中矩的外交辞令,在崔大使那里,经常被以个性化的语言呈现出来。金句闪光,不愁没有引人瞩目的新闻点。
崔天凯也是上美国主流媒体最多的中国外交官。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当过下乡知青,英文科班出身,将近40年的外交官经历,担任过外交部发言人、驻日大使、副外长;两度常驻美国,在美学习工作累计超过14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获得公共政策硕士学位。所有这些使他既切身感受中国50年来的翻天巨变,又了解美国社会和中美关系的演进。面对美国媒体的“穷追猛打”,甚至“无理纠缠”,崔天凯能够见招拆招,绵里藏针,不卑不亢,应对自如。
在崔大使即将离任之际,我回顾了过去八年在采访他活动时,让我感到印象深刻的几件事,从中体会到这位被他的对手兼朋友坎贝尔评价为“讲究策略,总能拿出解决方案,从不慌乱”的中国驻美最高外交官刚柔并济的风格。
2013年4月17日,中国驻美大使馆举行崔天凯履新招待会。半个月前抵达华府时以“任重道远,心诚志坚”自勉的崔天凯被问到履新半个月的感受时说:“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忙。但只要中美关系能健康稳定发展,再忙也是高兴的。”
那段时间,崔天凯确实很忙,刚上任就要处理波士顿马拉松赛爆炸案中国公民死伤事件,准备6月份的安纳伯格中美元首峰会。其时,奥巴马的第二任刚开始,中美关系虽时有小波折,但总体比现今好太多。那次履新招待会,美方出席嘉宾,副部长级官员和国会议员各来了六位。
当时中美关系的主旋律依然是接触、对话、合作。崔天凯频频出席各种人文交往活动,从4月29日侨界宴开29桌欢迎会,崔天凯洋洋洒洒聊家常,娓娓道来25分钟,让侨胞感受到这位新大使口才了得;到10月8日回到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与两百多位师生交流,让美国人感受到中国外交官的亲和坦诚,崔天凯不遗余力地促进中美人文交往。
在崔天凯任上,中国驻美使馆举办的文化、教育、艺术活动明显增加,包括中国使馆面向公众开放。最具轰动效应的莫过于2017年2月1日,伊万卡带着女儿突然出现在中国驻美使馆,参加“欢乐春节--中国文化之夜”活动,外界对特朗普上台后拒与中国来往的疑虑一下子烟消云散。
加强与美国主流社会的交流沟通,当属崔天凯八年多任内的亮点。从2013年5月18日履新后接受美国主流媒体首访,回应《外交事务》杂志主编的30个问题,到后来几乎每个月都能在美国主流媒体上和与主流机构对话中,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文章,哪怕是中美关系急剧恶化的2018年到2020年也不例外。比如2018年4月中下旬,特朗普已经点燃贸易战的硝烟,崔天凯一周多内连续奔赴外地参加了3场与主流机构的对话会。
2018年4月17日崔天凯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演讲。谈到美国人对于中国崛起的恐惧时,他说:自己现在有点疑惑:那个传统上开放、自信、乐观的美国哪里去了?“我发现在华府找不到答案,所以为什么我要跑到哈佛来。”现场300多位哈佛师生哈哈大笑。在中美外交关系即将迎来“不惑之年”,却紧张升级、困惑不断的背景下,崔天凯特意到美国顶级大学为美国人“解疑释惑”。
当过外交部发言人,崔天凯与媒体打交道有着充分的自信。每次中国使馆举行活动,崔天凯往往借机开放媒体提问,而且经常不设时间限制,让记者们“问到饱”为止。让我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6月2日晚,崔天凯为中国驻美新公使李克新举行到任招待会,他照例开放记者提问。15分钟之内,20多个问题像连珠炮似地由记者们不断追问。崔天凯毫不回避,每个问题都以简洁明了的三言两语回应。
工作人员劝记者们差不多就行了,崔天凯笑着说:没关系,让大家接着问。于是有问题的记者继续刨根问底,没发问又不愿错过问题的记者举著录音机、照相机,大喊手酸,摄像记者更是忙得满头大汗。记者们一直问到没问题为止,崔天凯笑着反问大家:还有问题吗?记者们面面相觑,看别人还能不能问点啥。崔天凯还劝问到饱的记者们先吃饭,再工作。
对于中美接触与合作,崔天凯总是和颜悦色,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比如新冠疫情爆发后,崔天凯2020年4月7日在《纽约时报》撰文呼吁中美团结抗疫,他写道:“我期待着下次去纽约,逛一逛充满爱和生机的街巷,去百老汇再看一场歌颂爱、勇气与希望的音乐剧《狮子王》。相信这一天很快会到来!”
对于有争议的议题,崔天凯不总是严词反驳,多数时候是绵里藏针,点到为止。比如2018年5月11日,在美国智库CSIS与美国前防长科恩对话时,谈到公平竞争问题,崔天凯说:美国人认为中国公司得到中国政府太多扶持,但中国公司认为他们与美国公司的竞争从一开始就不是公平的,因为他们面对的是美国的跨国公司,最重要的是:“你们有美元,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科恩插话:“现在你们有美元。”崔天凯回道:“问题在于,你们可以印钞,我们要生产东西来挣它。”全场爆笑,但崔天凯确实点出了许多人忌讳不谈的根本问题所在。
然而,对于主权和安全问题,崔天凯通常措辞强硬,而且随着美中地缘战略竞争愈益激烈,崔天凯在台湾、香港、新疆、南海等议题上宣示着愈益强硬的立场。
因为我的采访聚焦两岸关系,我注意到,过去八年,谈到台湾问题,崔天凯从来都是言语犀利,毫不留情。
2015年6月2日,崔天凯斥责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访美是找外国人面试。他说:“她首先要过得了13亿中国人民的考试,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而不是含糊其辞想蒙混过关。”
2016年7月12日南海仲裁结果出炉后,崔天凯在美国智库CSIS发表演讲强调,中国不会屈从于任何压力,也不会为了几句好评拿核心利益做交易。他呼应前国务委员戴秉国的说法:争议方谈判协商才是解决南海争议的唯一可行之道。中方的外交努力不会被仲裁裁决的“废纸”挡住,也不会被航母吓住。
2017年1月24日,对于特朗普及其团队在选后频频挑战一个中国政策,崔天凯强调,一个中国原则始终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不可动摇,不可谈判,不容谈判。他还劝台湾方面,若想平息担心,避免成为筹码,就要回到“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他还批评台湾一些政客利用美国政府换届之机搞“小动作”,并讽刺一些访美台湾人士以见到什么人而沾沾自喜是“奴才心态”。
2017年6月29日,针对特朗普政府当天宣布的首笔14亿美元对台军售,崔天凯指出,台湾最终回归祖国怀抱,不是任何人卖几件武器可以阻挡的。他反问:“当年中国内战的时候,美国也给我们对立方提供了很多武器,最后不都成了我们的战利品了吗?”他表示,在中美对话中不可避免会谈到台湾问题,但美方“屡教不改”,而中方会继续“教”下去,做正确的事情。
2018年4月17日,对于解放军即将在台湾海峡举行实弹演练,崔天凯回应中评社提问表示,这个演习的讯息是清楚的:“中国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完整,会继续坚持防御型的国防政策。我们当然最终会统一,我们仍希望和平统一,但如果有人试图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那我们将尽一切所能保存领土和主权完整。”这个表态被美国主流媒体广为引用。
2021年1月27日,针对美国有人提出,拜登政府应当调整策略,联合盟友制衡中国,崔天凯对美国智库卡特中心指出,这种调整是换汤不换药,很可能重蹈覆辙。他还发出警告:美方以“台湾关系法”和“六项保证”来处理台湾问题很危险,再加上新疆、香港、西藏等问题,让人怀疑美国真实意图是想解体中国,非常危险。
尤其是最后一次,面对美方屡屡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试探中国的红线,崔天凯显然是有备而来,主动敲响警钟。特朗普政府末期诉诸“政权更替”策略,对华极限打压,身处对美打交道第一线的崔天凯所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过去八年,我很少见到崔天凯面带愠色地对美国人说话,但这次我见到了。
作为较早开设推特账户的中国高级外交官,崔天凯22日通过这个美国最大的社交平台,以中英文发表了如下离别感言:“担任中国驻美大使八年有余,我将于本周离任回国。代表我的国家出使美国是我毕生荣耀,非常感谢多年来为我履职提供大力支持的各位朋友。回国在即,我将带走在美多年的美好回忆和各位给予我的友谊。中美都是伟大的国家,希望我们能以长远和战略眼光看待中美关系,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继续努力。”
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网民们评论崔天凯大使这八年的流行语是--“太不容易了”。出使美国八年,正是中美关系急剧动荡和下坠的八年。甘苦自知的崔天凯在临别之际,依然对中美关系抱有期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中美关系尚存美好愿望的人们,何不向崔天凯大使学习,身体力行,推动中美关系重现柳暗花明的前景呢?
中评社华盛顿6月22日电(记者余东晖)在创纪录地担任中国驻美大使八年零两个多月后,今年69岁的崔天凯即将离任回国。21日崔天凯发表致全美侨胞的辞别信,情真意切,在中文社交平台引发强烈反响。
民间对于外交官离任有如此强烈的反响,是因为崔天凯在中国民众心中已经是个明星人物。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在一个万众瞩目的重要岗位上超期服役,更因为他在中美关系急剧变化的八年间,受命于危难之间,表现出刚柔并济、沉着理性,为许多中国人所称道。
过去八年多,我采访崔天凯的活动或者向他提问几十次。说实话,作为一个媒体记者,我喜欢崔大使这样的外交官。因为每次采访,我不用担心没啥可写的。本来中规中矩的外交辞令,在崔大使那里,经常被以个性化的语言呈现出来。金句闪光,不愁没有引人瞩目的新闻点。
崔天凯也是上美国主流媒体最多的中国外交官。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当过下乡知青,英文科班出身,将近40年的外交官经历,担任过外交部发言人、驻日大使、副外长;两度常驻美国,在美学习工作累计超过14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获得公共政策硕士学位。所有这些使他既切身感受中国50年来的翻天巨变,又了解美国社会和中美关系的演进。面对美国媒体的“穷追猛打”,甚至“无理纠缠”,崔天凯能够见招拆招,绵里藏针,不卑不亢,应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