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创科创未来 培育新亮点

  中评社北京7月1日电/网评:创科创未来 培育新亮点

  来源:大公报 作者:冼汉廸

  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当下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香港经济要获得持续发展,除巩固金融、物流等传统支柱产业的优势外,更须走向多元化。香港基础科研实力深厚,法律、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等配套服务体系健全,加上高度国际化以及“一国两制”下香港在引进海外团队、开展合作研究等方面有弹性,具有发展创科的土壤。笔者认为,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及加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聚焦创科发展,培育为香港经济新亮点,应成为新一届特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历届特区政府的努力下,香港创科土壤得到源源不绝的养分,在基建设施、基础研究、人才培训、科普教育、成果转化、投资初创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也取得一定成果,例如初创企业的数目由2014年的约1000家跃升至2021年的超过4000家,同期风险投资基金投资额也由12.4亿元激增至471亿元,更见证十多间独角兽企业的诞生;香港现时亦已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集资中心,成果得来不易。

  对新技术采取“先行先试”

  但要创科持续发展,除了稳定的投入外,更重要的是政策上的配合以及观念上的转变,加上改变目前公私营研发的投入比例,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极大地鼓励私人资本参与到创科的投资,香港的创科才能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过往推出新政策的速度比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其中一个原因是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创新魄力,只重视程序的按章办事的工作模式。

  新一届特区政府以“以结果为目标”作为施政目标,加上政府架构重组,对破除部门之间的障碍、加快工作流程势必有所帮助。新一届特区政府在政策制定时,不单可以“成熟一项推一项”,在创科政策上,更可以参考内地“先行先试”的做法,对新技术不应以现有的思维及法律条文规限,让新技术发展一段时间后,检讨发展趋势及当中问题,再完善政策,以配合世界科研日新月异的发展。

  香港拥有五所跻身全球百大的大学,以及两所大学医学院跻身全球50强,实力备受国际肯定,但却存在培养人才的结构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合的结构化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当前香港理工科毕业生缺乏就业岗位、报酬偏低的现实状况,加上研究人员缺乏晋升渠道,以及不少内地在港就读学生毕业后均选择回到内地发展,导致香港长期缺乏创科人才。

  与此同时,在现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制度下,是以四个“核心科目”──即中、英、数、通识/公民与社会发展科来决定学生是否达到入读大学门槛,当中祗有数学一科与“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简称:STEM)”教育略为相关,可见DSE很难有效地发掘学生STEM的潜能。

  笔者建议,新一届特区政府一方面除需要大力投放资源于STEM教育外,更应把握建设大湾区的机遇,为理工科毕业生创造获得更多高报酬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使社会形成一种崇尚理工学科的氛围,从而促使更多学生选择修读理工学科,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带来实质转变。

  面对外地学生在港毕业后流失的问题,笔者建议特区政府应积极考虑在这些人才毕业后至获得永久居民身份前,为这个群体提供各项支援,例如人才公寓、医疗保险津贴等。

  至于改善公私营机构在科创投入的比例方面,香港的科研资金投入比内地和周边地区为低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国际上一般以私营机构为创科的投资主力,私营资金成本效益通常较公营资金高,但目前香港的科研资金过度依赖公营机构,私人科研资金投入不足,情况有待改善。

  政府主导带动私人投资

  综观不同国家及地区发展创科的经验,大部分国家及地区都由政府做主导,因为科技产业刚开始时需要较多投入,回报较慢,如果只推给市场,私人资金便不愿意冒险,若特区政府对本地科研采取更进取的投资策略,承担部分的出资风险,让一些有较高风险、投资者不想单独承担的科研项目也有成功获得投资的机会,将有助带动投资者的积极性。

  此外,特区政府为企业进行“合资格研发活动”的开支提供额外税务扣减,我认为对于一些尚未盈利的初创企业来说,税务扣减的意义不大,建议可参考国外模式,当一家企业当期没有盈利,可按特定比例且符合税例资格的研发支出取回现金(refund),以此提升私人企业加强研发开支的推动力。

  新一届特区政府今日履新,当前香港正处在从由乱到治迈向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笔者衷心期盼新一届特区政府以行动开新局、以创科开未来,积极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格局之中,担负起在新时期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新使命新责任,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与香港市民同开新篇,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中评社北京7月1日电/网评:创科创未来 培育新亮点

  来源:大公报 作者:冼汉廸

  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当下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香港经济要获得持续发展,除巩固金融、物流等传统支柱产业的优势外,更须走向多元化。香港基础科研实力深厚,法律、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等配套服务体系健全,加上高度国际化以及“一国两制”下香港在引进海外团队、开展合作研究等方面有弹性,具有发展创科的土壤。笔者认为,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及加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聚焦创科发展,培育为香港经济新亮点,应成为新一届特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历届特区政府的努力下,香港创科土壤得到源源不绝的养分,在基建设施、基础研究、人才培训、科普教育、成果转化、投资初创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也取得一定成果,例如初创企业的数目由2014年的约1000家跃升至2021年的超过4000家,同期风险投资基金投资额也由12.4亿元激增至471亿元,更见证十多间独角兽企业的诞生;香港现时亦已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集资中心,成果得来不易。

  对新技术采取“先行先试”

  但要创科持续发展,除了稳定的投入外,更重要的是政策上的配合以及观念上的转变,加上改变目前公私营研发的投入比例,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极大地鼓励私人资本参与到创科的投资,香港的创科才能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过往推出新政策的速度比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其中一个原因是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创新魄力,只重视程序的按章办事的工作模式。

  新一届特区政府以“以结果为目标”作为施政目标,加上政府架构重组,对破除部门之间的障碍、加快工作流程势必有所帮助。新一届特区政府在政策制定时,不单可以“成熟一项推一项”,在创科政策上,更可以参考内地“先行先试”的做法,对新技术不应以现有的思维及法律条文规限,让新技术发展一段时间后,检讨发展趋势及当中问题,再完善政策,以配合世界科研日新月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