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房屋流转 缓解供需矛盾
特区政府的职责是令市民安居乐业,提供足够的住宅给予市民置业,但足够的住宅供应并不等于足够的新楼供应,笔者认为,足够的新供应加上合理的流转率才对,这个定义是值得去讨论的。
2010年开始,特区政府推出了“楼市辣招”,成功遏止炒风,其重要作用是在资金不断涌入香港的背景下,减少市场的恶性流转。过去25年,香港的M3(泛指资金总供应量),由2.8万亿港元增长超五倍,至16.4万亿港元,如果我们不加以约束,相信香港的楼价会升至“天比高”,楼市风险大升。在楼市辣招开始时,笔者在赞成之余,亦持续撰写文章要求放宽“一换一”的换楼按揭门槛,令真正换楼自用的人士不受辣招的限制。后来虽然按揭框架算是解除,但流转率改善情况并未乐观。根据屋宇署过去10年的动工数据,实用楼面面积(未包括厨厕)在200平方呎或以下的单位,去年对比2012年增加了约10倍;实用楼面面积在400呎或以下的动工量比例,由2012年的五成增加至去年的逾八成以上。而根据我们统计近年34个新界西落成的半新楼或楼花项目,三房或以上的住宅单位新供应比例不足两成,难以应付供应比例占逾八成以上的细单位换楼业主需要。
香港细单位占较大多数的情况下,如果特区政府不改善流转率,只靠新供应,在几年内是解决不到市场需要的。我们现在增加各个楼市板块的换楼流转率之余,应就一些流转率的樽颈地方,例如连二手也供应不足的项目去做一些针对性的增加,反而不应消耗大量的新供应在细单位上,但是我们现在做的刚好相反。
很多人认为,楼换楼对增加供应帮助不大,因为业主卖出一个单位就会买回一个单位。如果香港楼市只得两个板块,这个讲法是正确的,但其实楼市可以是有大概五个的板块让人换楼,如果这五个不同板块都是用好流转率的话,只需要五分之一的新供应去补充有关流转上的樽颈地带就足够了。笔者认为只靠新供应,不解决流转率,无法在未来5年至10年解决房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