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尼诗道上的两条平行线
九十年代,女孩由牙牙学语的儿童成了穿长衫校服的中学女生。她最感兴趣又表现最好的科目是中国语文、中国文学与中国历史,每天放学回家,就想跟纷纷回报社上班的大公报员工为伴,在文字的世界打拼。挑灯夜读的夜里,她会拿着热茶,观察对面的情况,借此放眼望远纾缓疲劳。报社办公室里有总穿白衬衣、西装裤和架眼镜的编辑与记者,有的站着开会,有的接听来电,有的采访回来,有的埋首赶稿,众人认真的样子与报社通明的灯光,为每夜的轩尼诗道添上生气。她当时觉得最有趣的是“排字房”,因手执文稿的师傅,皆技术熟练地从架上挑出一粒粒字模,再放在用前臂托着的板上,砌成即将付印的版面,既聚精会神,又敏捷得如有神助。同层相邻的印刷房好像没装空调,只见工人汗流浃背,机器不停操作,像催促对面那八卦的女生尽快返回座位专心写功课或背诵堆得跟她一样高的测考笔记。
国华大楼门外有一排玻璃橱窗,每天展示全份大公报各版面,路过的人都可免费阅览,尤其在那里等巴士的市民。女生当然看过,但在港英时代成长的她并不明白为什么大公报上有那么多关于祖国内地的消息,风格又较当时大部分以娱乐及商业为重的报刊严肃正经,而且文字很多。多年后她才懂得那份报章有帮助香港市民加深瞭解祖国近况与发展的责任,不媚俗的风格则是重文、典雅与大气的表现。香港回归之前,“十一”国庆不是公众假期,但国华大楼每年九月中就开始张灯结彩,挂起国旗、横幅与大红灯笼,喜气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