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在街角巷陌遇见文学

  中评社北京6月28日电/据中国江苏网报导, 夏日午后,鸡笼山下郁郁葱葱。一位母亲带着孩子走进一处院落,在年轻志愿者的讲解下,“跃”入历史的长河。“公元前472年,越国在长干里筑城,即南京城市的雏形——越城,南京千年文脉就由此肇始……”他们面前的展台上,1600年来对南京文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近千条文学事件,徐徐铺开。这里,是世界文学客厅。

  2019年10月,南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文学之都”称号,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点亮全球42城的“创意城市网络”中,六朝古都有了自己的一道光。

  从那时起,这座城市以一场深入街巷的行动,让人们亲近、感受文学。《南京“文学之都”建设规划纲要(2020-2023)》提出,要打造1个枢纽性的世界文学客厅、N个示范联动的“文学+”空间、X个以共享坐标关联的文学场所,推动城市文学空间网络建设。

  从“天下文枢”走向“世界文都”,南京正书写新的城市名片。

  普通人有机会亲近大师

  6月25日,位于北京东路37-5号的世界文学客厅里,南京燕子矶中学的师生们正在上一堂生动的文学课。“我们第一节课的任务是,分析鲁迅先生笔下病态读书人的‘病情’,给他们寻找‘病友’,开出‘药方’。”教师徐艶娟说。

  这是“鸡笼山下文学课”系列活动的最新一期。作为一个开放性文学课堂,它邀请作家、诗人以及名校老师,在周末免费向南京市中小学生授课。过去两个月里,千余名学生陆续造访世界文学客厅,在“李白与金陵”“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漫步”“从京剧到阅读”等主题课程中,感受文学的多样性。

  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在今年“423世界读书日”对外开放。项目选址地,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学馆。千年流转,文学仍是主题,但意义已大不一样。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专职副秘书长朴尔敏认为,它既是南京文学空间网络的中心和枢纽,也像是一个文学道场,为文学爱好者和公众提供文学交流和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