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平:把生命的影子放进故事中
“红星路”如果有知,一定不会想到,这么多年,有一个人一直在“模仿它,包括它的打开、容纳、变通、堵塞以及堵塞之后的流动”,在对写作意义不断追问。这个人是马平。
一声声呼喊,一次次朗声,萌生了他要将自己的声音传得更远的理想
这条路在上世纪60年代分属于几条各有其名的街道,就像几个还没相遇的“原子”。1964年,中国的原子弹试爆成功。1964年,这条路向南延伸,定名“红星路”。这一年马平两岁,蹒跚学步,不知道世界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一滴露水养一苗草。故乡的露水正滋润着一个孩童。他的父亲已经把一个装了书的纸箱藏在了阁楼,等待着儿子有一天去发现。母亲则为他一针一针,在一粒灯火下,做好了远行的鞋。
光是乡村的风,就吹长了草,长了少年。
马平走在乡间小路上。耕牛、庄稼、石头、松林和日出日落,自然而然在他的生活中日复一日地发生。他笔下的《匣子沟》《山沟里的月亮》《奔跑的鸭蛋》《我的语文》,并没有那么快被他挑选出来。那时候,大人们白天劳作,孩子们也没有闲着,一个个充当着家里的半劳力,为大人减轻生存的压力。
求学之路,决定了他是成为农民还是走向他方。少年时的病,青年时期的梦。马平只在散文《婆婆》里痛哭过。节制,是他压低声音的表达。
节制之前,是放纵。他有两三年时间在小学和初中的文艺宣传队,说对口词,说相声,讲故事,舞蹈,黎明或是黄昏,用铁皮广播筒,将自己的声音传到四面八方。他听有线广播里播放的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引领他展开了对外面世界的想象。他对着山一声声呼喊,也许就在那时,他萌生了要将自己的声音传得更远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