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需力保
中评社香港5月23日电/香港长期被视为与纽约、伦敦并肩的全球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但受到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与新冠疫情影响冲击,近期香港金融市场表现以及人才、资金外流现象,引发各界高度关切,也牵动海内外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信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数据监测得出结论:香港社会普遍意识到,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能否巩固,是香港能否切实改善民生福祉的根本前提,也是检验“一国两制”实践的重要标准,特区政府需扛起打赢国际金融中心“保卫战”的重责。
俄乌冲突与美元加息,一只“黑天鹅”、一匹“灰犀牛”正在给香港金融发展稳定形势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随着美国联储局加息、美元强势,近几个月港汇持续偏弱,本月中旬更触发弱方保证,金管局时隔3年后再度出手承接港元沽盘。如图1所示,自2019年至今,虽然美元兑港元的汇率曾一度逼近7.75的低位,但近一年尤其是自今年以来,美汇的升势急遽且迅猛,连带造成香港的外汇储备出现插水式下滑,再加上“修例风波”之后香港多次遭受美西方无理制裁涉及不少金融机构,本轮港汇波动再一次在香港舆论刺激出有关“港元与美元脱钩”、以及“美国恐将香港剔出SWIFT系统”等讨论。上述讨论频繁出现、引发热议,恰是说明近期香港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现象,触动不少人忧虑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保的敏感神经。
除了外资撤离与储备减少之外,人才外流也是香港金融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更给香港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带来严峻挑战。由图2可知,香港社交媒体中有意移民的活跃用户数,自2019年底以来呈现波动上行态势。其中固然有政治因素的影响和乱港势力的宣传,但移民网络社群的持续活跃,主要与2020年初至今的新冠疫情有关,特别是“第五波疫情”爆发后,香港有意移民的活跃社交媒体用户增幅再度提升。
进一步分析发现(如图3、图4),尽管屡屡见诸报端的港人移民“明星”多有政治背景,但近年来港人外流现象中“高端专才流失”问题更值得关注。据统计,在香港社交媒体参与讨论移民话题的活跃用户中,逾六成具大学或其他专上的高等学历,属于在劳动市场中较具竞争力的重要人才资源。与此同时,最高移民或离港意向的行业人群,主要为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当中也包括从事金融行业的网民(占比约13%,排名第五)。事实上,作为国际金融城市的香港,传媒、法律、科技、通讯等行业均与金融业关系密切,可见“专才离港潮”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造成的影响,不容低估!
以上种种迹象,都加剧了港人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危机感。如图5所示,自2019年起,港人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质疑情绪持续攀升,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特区政府对“后疫情时代”统筹防疫与发展路线的不甚清晰,也助长了港人对能否保住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担忧。尤其是香港的国际金融枢纽地位,需依靠大量海外、欧美专业人才以及亚太分支机构的运转,近年来本地防疫政策多次引发上述群体的不满,特区政府却没能有效应对、积极回应,一些驻港机构无奈转往新加坡。如图6所示,近五年来“老对手”新加坡的竞争力排名逐步追上并赶超香港,更令港人产生“被取代”的不安情绪。
上述社交媒体对香港金融业的负面观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港人对本地经济发展的乐观预期。随着港人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质疑指数激增,社交媒体对香港经济发展的乐观指数则在今年第一季度呈负相关的下降态势,并至第二季度疫情放缓后才有所回升。把时间线拉长可以发现,港人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观感越不稳固,对香港经济发展的前景预期也越为消极,而这种负面预期还将进一步反映到实际的经济活动层面上,进而实实在在地影响到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企业、家庭以至个人。
更重要的是,香港金融表现的“晴雨表”与本地民生福祉直接挂钩。据图7可知,香港的本地失业率走势,大致与恒生指数的每月收市价变化呈负相关。今年年初,第五波疫情肆虐造成的经济损失,港股首当其冲,3月恒指时隔六年跌穿20000点关口。金融市场的巨大震荡,令持续疲惫的市场信心更加消极,从而使本已严峻的失业率雪上加霜,于今年3月骤升至4%的高位。可见,金融市场的升跌,并非仅限于投资者关注的一些数字指标,其影响早已深入至工薪阶层。
如图8所示,在港人关注度最高的几大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因素中,“防疫限制措施”以近4成3的高占比稳居首位;其次是“复杂的国际形势”(占比20%)以及“中概股未如期回流香港”(占比19%);而部分别有用心者经常炒作的政治因素——“本地政治环境”则仅有约1成2占比,排名第四。由此可见,将人才、资本外流等归咎于修例风波、国安法实施等因素的声音,并非香港舆论场的主流。绝大部分港人显然没有受到西方及乱港势力兜售的所谓“国安法削弱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等错误论调所蛊惑。
港人之所以最为忧虑防疫限制措施对金融业造成负面影响,主要是因为新冠疫情经历多次变种、海外多国实行“接种疫苗免隔离”等入境措施之后,香港市民对“优先与内地通关”的看法发生了微妙转变。尤其是面对与内地恢复通关难度不小的现实,部分港人权衡利弊,转而希望能先与海外通关,以维持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往来。结合图9可知,第五波疫情爆发以及逐渐平复以来,港人对“与国际通关”的支持度再次升至高位,而这股民意也考验着特区政府未来防疫政策的走向。
(记者:陈日嘉,分析师:杨力聪,工程师:吴悦柠,研究员:林东阳)
中评社香港5月23日电/香港长期被视为与纽约、伦敦并肩的全球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但受到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与新冠疫情影响冲击,近期香港金融市场表现以及人才、资金外流现象,引发各界高度关切,也牵动海内外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信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数据监测得出结论:香港社会普遍意识到,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能否巩固,是香港能否切实改善民生福祉的根本前提,也是检验“一国两制”实践的重要标准,特区政府需扛起打赢国际金融中心“保卫战”的重责。
俄乌冲突与美元加息,一只“黑天鹅”、一匹“灰犀牛”正在给香港金融发展稳定形势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随着美国联储局加息、美元强势,近几个月港汇持续偏弱,本月中旬更触发弱方保证,金管局时隔3年后再度出手承接港元沽盘。如图1所示,自2019年至今,虽然美元兑港元的汇率曾一度逼近7.75的低位,但近一年尤其是自今年以来,美汇的升势急遽且迅猛,连带造成香港的外汇储备出现插水式下滑,再加上“修例风波”之后香港多次遭受美西方无理制裁涉及不少金融机构,本轮港汇波动再一次在香港舆论刺激出有关“港元与美元脱钩”、以及“美国恐将香港剔出SWIFT系统”等讨论。上述讨论频繁出现、引发热议,恰是说明近期香港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现象,触动不少人忧虑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保的敏感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