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锋语中评:香港要拆墙松绑优化营商环境

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香港经济民生联盟副主席林健锋(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香港5月22日电(记者卢哲)如何推动疫后香港经济复苏、如何重振并加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及商业中心的地位,是近期香港社会聚焦的话题。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香港经济民生联盟副主席林健锋在接受中评社专访时表示,经过三年的艰难时期,香港要做的是“人通、路通、财通”。但无论内外环境如何变化,香港拥有的制度及市场等独特优势,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运用、发挥好这些“特质”,是提高香港竞争力、维护及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根本。

  林健锋表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基建同法律基建都于世界首屈一指,人员流通、资金同资讯自由流通极为重要。而维护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必然要保持香港的这些优势及特质。还要注意的是,当全世界都在竞争的时候,“不进则退,慢进都是退”。林健锋强调,香港不是一个孤岛,“人通路通才可财通”。面对疫情及复杂的国际形势,尤其是近期美国加息缩表,香港营商环境势必有一定的影响。而要重振本港经济无捷径,最重要的是优化营商环境,拆墙松绑。

  在“人通、路通”方面,林健锋认为,首先,不能否认当前疫情仍然是香港面对的主要限制因素。香港要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同航空枢纽地位、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角色,以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机遇,重中之重是“经济往来”,这是香港国际竞争力所在。林健锋建议可在符合条件下与海外恢复正常往来,“而与内地方面,如果能在符合实际条件下逐步恢复局部通关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不过,林健锋强调,香港要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更需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城市,“不仅要重视本港市民的健康安全,也要守护内地乃至其他地区,防止疫情扩散。”因此,“外防输入”必须做到科学、严谨。即使逐渐开放与海外的正常往来,也应保持对疫情的警惕并做好灵活应对预案。

  其次,在尽量按步骤“复常往来”的同时,还要挖掘更多“联通”的潜力。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将要在今年内建成,林健锋认为这是一个可抓住的契机。他认为特区政府可抓住启用时机,争取在机场内实施“一地两检”。这既可发挥大湾区内机场的协同效应,又可令香港新增更多往来内地省市的新航点——即增加更多香港直飞内地不同城市、尤其是没有边境口岸城市的航班,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增加香港的竞争力。

  第三,路“通”了,就要看怎么吸引人“来”。林健锋认为,“酒香也要会宣传”,香港的基础条件优势如法治、安全、稳定的环境优势,应该要让更多人了解。尤其在三年的艰难时刻之后,到了需要“走出去”宣传的时候。林健锋提议,官方和商界应一齐致力在疫后加强对外宣传推广,重新讲好香港故事,重建香港的国际经贸地位。林健锋还提议,政府可善用防疫抗疫基金拨款20亿元购买的50万张机票,向全球旅客或参展商等免费派发,吸引消费力强的优质商务客来港参与活动,拉动消费。

  另一方面,“人”的焦点在于“人才”。对于近期备受关注的香港人才议题,林健锋认为,现时香港的人才“困局”主要分两种。第一种,是过去两年因为疫情及全球旅游通关政策、子女上学、家庭团聚及公司办公室设置等原因,而暂时搬离原本驻地的各地人才。

  这一因素具有特殊性,“不止香港,实际上大部分国际化都市都面对这个问题。”而随着疫情趋缓、各地旅游通关政策逐步放开,人才短暂搬离的情况会得到改善。“例如最近航班、熔断机制及隔离政策改变之后,回港人士明显增加。”林健锋认为,随着国际交通往来增加,会有一批暂时离开的在港工作人才返港。

  “困局”的第二种则是“人才”议题的重点——“疫情终归是暂时的,但要思考如何防止人才的短暂离开变成人才流失。香港要重新思考人才招募战略,思考如何保持对人才的吸引力。”

  林健锋表示,香港发展根本是靠人才,“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使本地经济可不断地更新发展,保持竞争力”,人才政策对香港来说是长期课题。而现时环境变化,全球都在争抢优秀人才,香港正面对一个转变的关键时刻。“苏州过后无艇搭,莫让人才一去就无回头。因此,香港吸引和挽留人才的工作要‘双管齐下’”,林健锋认为,政府要检视吸引人才政策,因应香港未来5至10年的发展方向,“快人一步”做好同世界各地争夺人才的工作,吸引入才、资金和企业落户。

  林健锋认为,首先,香港应制定新一份优秀人才清单,例如从宏观、长远及具体的角度,思考并明确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或发展创科事业,要的是什么人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政策吸引相关领域人才落户香港,充实香港的人才库。

  其次,加强人才优惠政策的制定。这包括程序上的“拆墙松绑”。香港除了要根据现实情况量身订造具竞争力的税务政策、出入境政策及土地政策等优惠政策外,还要在程序上尽量人性化、便捷化、高效化。

  第三,要提升配套服务及宜居程度。林健锋认为,政策优惠要加上教育、环境、住房、休闲等配套,为投资者和人才来港及生活提供方便,令香港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宜居城市,才能吸引人才以香港为根据地长远发展。“不止要给人才事业上的发展机会,还有令其觉得香港是世界上最宜居的国际大都市,让他们愿意安家长期生活,这才是留住人才最好的方式,才是提升城市的根本竞争力和吸引力。”

  另外,早前有报道指,有跨国公司的员工调离香港、去了现时通行政策较为宽松的新加坡,引发两地竞争的讨论。但林健锋认为,新加坡和香港的竞争并非短期内的碰撞,“竞争一直都有,每个时期具体情况不同”。林健锋说,由于两个城市的定位接近,不少地方存在竞争,本来香港在很多领域有着独特优势,但经过社会运动及疫情折腾,的确有不少人担心香港的光彩会否逐渐褪色。“新加坡近年税制甚具竞争力,疫情下的隔离政策亦进取,吸引不少人才,特别是教师和金融专业人士等。”不过,林健锋补充,“其实新加坡也是看着香港‘出招’”他认为,香港要奋起直追、适当检讨。“但心态上也要积极,有竞争才会做得更好。香港还是有很大的优势和希望。”

  林健锋强调,根本上来说,香港要保持国际竞争力,就需要牢牢抓住自己的独特优势——背靠祖国,面向国际。“香港有体量巨大的市场、尤其是大湾区,同时又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这些都是其他地方没有的。因此香港要稳固、利用好特殊优势,这是稳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等地位的根本。”林健锋强调,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有独特优势,将来仍是许多国际企业打入内地市场的重要视窗,相信甚具吸引力,香港应抓住机遇,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进一步巩固提升。

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香港经济民生联盟副主席林健锋(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香港5月22日电(记者卢哲)如何推动疫后香港经济复苏、如何重振并加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及商业中心的地位,是近期香港社会聚焦的话题。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香港经济民生联盟副主席林健锋在接受中评社专访时表示,经过三年的艰难时期,香港要做的是“人通、路通、财通”。但无论内外环境如何变化,香港拥有的制度及市场等独特优势,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运用、发挥好这些“特质”,是提高香港竞争力、维护及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根本。

  林健锋表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基建同法律基建都于世界首屈一指,人员流通、资金同资讯自由流通极为重要。而维护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必然要保持香港的这些优势及特质。还要注意的是,当全世界都在竞争的时候,“不进则退,慢进都是退”。林健锋强调,香港不是一个孤岛,“人通路通才可财通”。面对疫情及复杂的国际形势,尤其是近期美国加息缩表,香港营商环境势必有一定的影响。而要重振本港经济无捷径,最重要的是优化营商环境,拆墙松绑。

  在“人通、路通”方面,林健锋认为,首先,不能否认当前疫情仍然是香港面对的主要限制因素。香港要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同航空枢纽地位、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角色,以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机遇,重中之重是“经济往来”,这是香港国际竞争力所在。林健锋建议可在符合条件下与海外恢复正常往来,“而与内地方面,如果能在符合实际条件下逐步恢复局部通关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不过,林健锋强调,香港要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更需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城市,“不仅要重视本港市民的健康安全,也要守护内地乃至其他地区,防止疫情扩散。”因此,“外防输入”必须做到科学、严谨。即使逐渐开放与海外的正常往来,也应保持对疫情的警惕并做好灵活应对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