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出发地的十年之变
十年,弹指一挥间。民生改善、产业聚集、开放通达……一个个发展新故事绘就赣南新貌。
民生之变:从“吃苦两头”到喜上眉梢
1934年,于都河畔,当地百姓主动送来门板、床板搭设浮桥,帮助8.6万余名红军渡河,踏上万里征程。长征路上,平均每1公里就有3位赣南子弟倒下。
如今,距长征渡口不远的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步道旁杨柳低垂,楼房错落有致,乾净整洁的水泥硬化路配上排水沟,从每户村民家门口延伸到大马路。
52岁的村民袁建红终于能放心穿布鞋出门:“过去,天上下雨,水流进房,屋里泥泞不堪,在家里都得穿雨鞋;现在村里小桥荷塘,跟花园一样,回家脚上不带泥。”
赣南地区一度发展滞后。“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潭头村村支书刘连云说,“从前村里环境脏乱差,年轻人不愿待,净是老人和小孩。”
到2011年,赣南老区仍有贫困人口215.5万人,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7.9万人喝不上乾净水,7.1万户用不上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