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民联七一宣言:推经济惠民生
中评社香港6月19日电(记者 沈而忱)香港经民联18日发布2021七一宣言,提出“推经济”、“惠民生”两大新口号,以及“推动良政善治”、“工商专业创富”、“市民共享繁荣”、“培养治港人才”四大新纲领;同时,经民联还提出“‘一国两制’五十年之后也不变”的新愿景。
经民联监事会主席林建岳表示,香港回归祖国已经24年,“一国两制”实践进入50年不变的中期。《香港国安法》的实施和新选举制度的建立,为香港创造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香港迎来由乱及治重大转折,开启了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的良政善治新时代。今天的香港,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对严峻的内外挑战。面对新时代、新格局,经民联需要提出新主张、新纲领,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更好地发展香港、造福港人、贡献国家,推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新口号:推经济 惠民生
林建岳表示,经民联新纲领提出“推经济、惠民生”两大口号,是要在香港社会重新树立“发展惠民”这个主调,推动香港尽快走出政治门争的泥沼,回归经济城市的定位,走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正轨,切实回应香港社会对新时代搞好经济民生的热切期待。
经民联指出,推经济是新纲领的重中之重。只有推经济,才能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参与“十四五”规划,对接“双循环”;才有可能应对外来挑战,突破单边主义的围堵打压,阻止资金人才外流,加快疫后经济复苏;才有可能解决香港的深层次民生难题;只有推经济,才有可能真正展现香港在“一国两制”事业中的最大价值。
经民联指出,惠民生是新纲领追求的民本目标。只有惠民生,才有可能纾解疫情造成的民困,化解多年来民生政策不足所累积的民怨;才有可能带动解决市民安居难、退休缺乏保障、贫富悬殊扩大的深层次矛盾,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才有可能让市民看到安居乐业的愿景,对香港这个家更有归属感。
新纲领:良政善治 专业创富 共享繁荣 培养人才
推动良政善治方面,经民联主席卢伟国介绍道,中央主导完善香港选举制度,是香港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开启香港良政善治新篇章。良政善治是香港长治久安的关键,只有实现良政善治,才有可能应对香港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适应香港作为高度开放的自由港和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的需要;才有可能摆脱各种泛政治化争拗乃至危机的困扰,有效落实推经济、惠民生的新政,以回应新选举制度下的新时代要求。
为了实现良政善治,经民联提出四点主张。第一,推动和支持特区政府创新思维,积极求变,加强“三种能力”:加强掌控大局的能力,加强规划发展的能力,加强统筹行动的能力;提升“三个效率”:提升行政管理的效率,提升落实政策的效率,提升回应民意的效率。
第二,推动和支持加强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良性互动,既确立行政主导,又充分重视立法会的监察与质询功能,在各项社会政治议题上,争取最大的共识和支持;推动检视政府架构,打破官僚隔阂,加强部门沟通,提升施政效率。
第三,推动和督促政府改变管治风格,增加官员落区次数,定期举办公众谘询活动吸纳民意,强化政府委员会职能。
第四,支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反“港独”,反对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坚守法治,加强香港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基本法和国安法教育,全面确立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尊重国家基本制度的主流意识形态,为香港的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工商专业创富方面,香港实行简单低税制,就是为了保存和发挥香港的创富优势。只有尽力创富,香港才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解决长期累积的民生难题;只有让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香港才有可能保持长期繁荣,市民才有可能享有充实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工商专业界作为本港经济的最大持份者,是香港创富的主体力量,有能力也有信心为创富惠民、保持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为了实现创富,经民联提出若干主张。第一,面对全球化知识型经济、创意经济、高科技产业、高增值产业浪潮不断冲击,需要推动和支持特区政府在保持金融、航运、物流、旅游等传统行业竞争力的同时,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更多高增值高科技产业,为香港经济打造更多增长点。
第二,把握“国内大循环市场”战略机遇,设立对接“双循环”战略的工作机制,加强推广香港品牌,协助“香港制造”参与“双循环”。
第三,推出大规模“抗疫发展债券计划”,为推动疫后复苏筹集资金。
第四,加强推广本地防疫抗疫科技,多元发展创科,争取在国家的支持下,加快建设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促进跨境创科人才交流,并在10年内把研发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提升到2.5%。
第五,提升“再工业化”的政策定位,制定宏观政策蓝图,增加创科和工业用地供应。
第六,扩大内地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范围,拓展“一试三证”(即:通过一个统一考试,便可取得内地、香港及国际专业组织共3 项证书)安排,进一步简化更多专业服务的培训和考核,争取大湾区珠三角城市制定引进香港各类专才的措施,鼓励专业人才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第七,推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单一通行证”制度,协助业界打入大湾区市场,并持续推动各项金融互联互通措施;就组建“亚投行香港营运中心”,向中央提出具可行性建议,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企业融资发债平台;推出升级版“中小企免息贷款计划”,减轻贷款企业负担,并持续优化“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市场的专项基金”及“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协助企业疫后重新出发。
第八,在大湾区珠三角城市建立具有相当规模的“两园两城”,即:“香港青年创业园”、“香港创科园”、“香港商业城”和“香港长者生活城”,形成具有规模效益和较强辐射力与吸引力的园区、城区。
第九,在“一带一路”建设上,争取中央协助香港企业进军境外经贸合作区,为港商提供当地的“国民待遇”,发挥好香港“外循环”的支点角色。
第十,确立香港作为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地位,探讨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落实司法协作,完善相关的仲裁和诉讼制度;设立20亿至30亿元基金,加强资助本地中小企和专业人才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创业,推广香港品牌,配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参与“国内大循环市场”。
十一,增加资源,协助香港贸易发展局和香港旅游发展局等机构,加快推动疫后经济恢复工作。
市民共享繁荣方面,香港面临不少问题,包括市民越住越贵、越住越小,人口老化、退休生活得不到保障,工人收入偏低、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等,不利于香港社会的稳定发展。香港只有实现共享繁荣,才有可能形成稳定良好的营商和发展环境,才有可能让香港这个家其乐融融,才有可能使“一国两制”事业真正达至圆满成功。
为了实现市民共享繁荣,经民联提出数项主张。第一,推动和支持特区政府制定《香港十年安居计划》,全面提出拓地建屋的具体目标和政策措施,将人均居住面积由现在的161平方呎增加至200平方呎,将公屋轮候时间由现在的5.8年缩短至4年、人均居住面积由144.2平方呎增加至180平方呎,不仅让香港市民看到“十年安居愿景”,而且总体统领展开香港特区的“十年安居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市民安居的头号民生难题,实现建构香港宜居城市的目标。
第二,推动和支持特区政府在注意防止香港滑向福利社会的同时,为改善民生福利作出更大承担,加大力度照顾民生,让社会福利不仅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更是共享繁荣社会的具体体现。
第四,设立独立于综援的“失业援助金”,为失业人士提供现金津贴和转型支援,并创造更多短期和临时职位,协助市民就业。
第五,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为在内地工作、生活的港人提供房屋、医疗、交通、通讯等便利。
第六,建立可持续的退休保障制度,完善长者福利金安排,包括降低长者医疗券和生果金的受惠年龄门槛,适度增加金额,放宽公共福利金的离港限制,将“广东计划”和“福建计划”安排扩展至其他省份等。
第七,构建宜居城市,加快未来铁路和道路规划和建设,包括《铁路发展策略2014》下未完成的项目,以及连接新界西/新界北与市区的网络,配合大湾区的经济格局和市民需要,同时完善水上交通和海滨发展。
第八,汲取防疫抗疫的经验,加快发展电子政务,以及持续增加各区的智慧城市基础建设,致力打造绿色低碳的智慧社区,让全体市民共享生活便利。
培养治港人才方面,“爱国者治港”是爱国爱港的人才治港。新选举制度为爱国爱港人才的训练培养和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制度保障。实现良政善治,人才是关键,必须培养大量爱国爱港、不同年龄层的政治人才。
为了培养治港人才,经民联提出四点主张。第一,推动和支持特政府吸纳工商专业人才,在特区政府架构内为工商专业人士设立“挂职”锻炼平台,委任更多工商专业青年精英加入政府谘询组织,并在特区政府的公务员学院为工商专业人士设立培训机制,以训练和选拔管治人才。
第三,鼓励和支持工商界捐赠款项设立基金,资助香港的青年精英到内地和海外接受培训,以培养爱国爱港的青年领袖和管治人才。
第四,设立“港青大湾区e通道”,为香港青年到内地升学提供优惠鼓励政策,推动香港青年到内地就业和实习,从而建立熟悉内地发展的青年人才库,为培育未来政经领袖打好基础。
中评社香港6月19日电(记者 沈而忱)香港经民联18日发布2021七一宣言,提出“推经济”、“惠民生”两大新口号,以及“推动良政善治”、“工商专业创富”、“市民共享繁荣”、“培养治港人才”四大新纲领;同时,经民联还提出“‘一国两制’五十年之后也不变”的新愿景。
经民联监事会主席林建岳表示,香港回归祖国已经24年,“一国两制”实践进入50年不变的中期。《香港国安法》的实施和新选举制度的建立,为香港创造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香港迎来由乱及治重大转折,开启了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的良政善治新时代。今天的香港,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对严峻的内外挑战。面对新时代、新格局,经民联需要提出新主张、新纲领,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更好地发展香港、造福港人、贡献国家,推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新口号:推经济 惠民生
林建岳表示,经民联新纲领提出“推经济、惠民生”两大口号,是要在香港社会重新树立“发展惠民”这个主调,推动香港尽快走出政治门争的泥沼,回归经济城市的定位,走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正轨,切实回应香港社会对新时代搞好经济民生的热切期待。
经民联指出,推经济是新纲领的重中之重。只有推经济,才能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参与“十四五”规划,对接“双循环”;才有可能应对外来挑战,突破单边主义的围堵打压,阻止资金人才外流,加快疫后经济复苏;才有可能解决香港的深层次民生难题;只有推经济,才有可能真正展现香港在“一国两制”事业中的最大价值。
经民联指出,惠民生是新纲领追求的民本目标。只有惠民生,才有可能纾解疫情造成的民困,化解多年来民生政策不足所累积的民怨;才有可能带动解决市民安居难、退休缺乏保障、贫富悬殊扩大的深层次矛盾,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才有可能让市民看到安居乐业的愿景,对香港这个家更有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