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中评社北京6月24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今年,正值“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十五周年。2007年1月,“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在当年的5月25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国家图书馆挂牌成立。作为新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国家主持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在古籍普查、修复保护、数字化、整理研究、人才培养、推广普及等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十五周年之际,本报专访了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熊远明,介绍“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十五年多项重要成果。
摸清“古籍家底”,十五年筚路蓝缕
记者:“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摸清我国的“古籍家底”,普查我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目前,这项工作进展如何?
熊远明:全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已基本摸清,全国古籍普查完成270余万部,约3000万册件。普查成果通过“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和《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向全社会发布,实现全时全域共享。目前,509家收藏单位的127万条古籍普查目录正式出版,通过网络就能快捷查询264家单位82.5万条古籍普查数据。首次以普查为基础的大型古籍分类目录《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编纂工作已有序开展,古籍类文物定级工作稳步推进。
在普查过程中,《永乐大典》“湖”字册、三件重量级唐代早期印刷品、《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等珍贵典籍如沧海遗珠被陆续发现,受到社会各界瞩目。同时,海外古籍调查与合作取得显着成效,日本永青文库36种4000余册汉籍实现实体回归,推进日本、韩国藏中国古籍总目编纂,“海外中华古籍书目数据库”累计收录美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万条书目数据;海外藏《永乐大典》、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古籍善本、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汉籍、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本等一批流散海外的珍贵古籍通过数字化形式得以回归。
记者:目前,各地古籍存藏单位的保护状况是否得到提升改善?
熊远明:全国古籍保护状况得到显着改善,从中央到地方,从汉文古籍到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一大批珍贵古籍名录公布,卷帙浩繁、损毁程度不一的存世古籍得到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分级保存和保护。
国务院批准公布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13026部,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3家;20个省区建立了《省级珍贵古籍名录》,19个省区命名“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4年12月1日,《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国家标准出台实施,各地不断完善库房管理制度,新建或改建古籍库房有据可依。各省古籍保护中心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例如,浙江省制定小微库房设施建设指导规范和最低配置设备清单,着力改造原有库房,使全省超过91%的古籍处于良好的保护;广东省加大经费投入,连续开展五期“广东省基层图书馆古籍库房和阅览空间提升计划”改善基层库房条件。通过国标引导和以评促改,带动全国各级各类古籍收藏单位不同程度改善库房条件,超过2000万册(件)古籍得到妥善保护。
重视古籍修复,十五年成果显着
记者:据瞭解,古籍保护工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十五年来,取得了哪些重要的修复成果?
熊远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古籍修复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完成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迪庆州图书馆藏“纳格拉洞藏经”、山西宋辽金元珍贵古籍、山东《文选》蝶变等一批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总量超过385万叶。古籍修复成为一场场非遗传习和科研探索的结合,进入传承、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宁波天一阁等古籍修复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记者:如今,古籍修复师也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但全国古籍修复师曾一度不足百人,目前,古籍修复人才是否仍处于短缺状态?
熊远明:目前,我国古籍修复专业人员从不足百人增至超过千人,从最高学历为大专提升到半数以上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古籍保护人才队伍规模和专业素质整体提升,古籍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探索出培训基地、高等院校、传习所“三位一体”的古籍保护人才创新培养平台。全国建立了12家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和1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附设3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累计举办古籍保护各类培训班500余期,培训学员超过2万人次,覆盖全国2000余家古籍收藏单位。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先后成立古籍保护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研究专业人员,古籍保护学科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2020年,“古籍修复技艺竞赛暨古籍修复成果展示”在全国掀起热潮,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全国性古籍修复技艺评比,展示了新生代古籍修复师的风采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