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港铁事故频仍症结何在?

图1 香港社交媒体对近年来港铁多宗严重事故的关注度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6月20日电/5月22日下午5时左右,港铁将军澳线出现电力及信号系统故障,导致全线停驶超过3小时,历时逾5小时才全面恢复列车服务。是次严重故障触发港铁的惩罚机制,港铁需被罚款1920万港元,连同今年2月及4月东铁线的两宗工程车事故、以及港铁“服务表现回赠”帐户内的累积款项,港铁将按机制于7月13日安排一日“特别车费日”,为乘客提供半价优惠。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分析香港社交媒体数据以及官方机构统计数字后得出结论:本次将军澳线停驶事故,再令公众对港铁近年来差强人意的服务水平进行放大检视。较多舆论认为,港铁之所以频繁发生故障,除了设备老化等硬件因素外,更主要还是因为其内部管理不善、欠缺处理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所导致,而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缺乏一套针对港铁的行之有效的监督问责制度。

  如图1所示,今年5月的将军澳线故障事件,是近年来在香港舆论场内掀起较高讨论度的一宗港铁事故,其所录得的社交媒体关注度,为自2023年以来历次港铁事故之首。2022年底,港铁接连发生两宗严重事故,分别是11月的油麻地站列车出轨及车门脱落、以及12月的将军澳线列车车卡连接松脱。针对上述事故,港铁随即就铁路资产管理及维修保养制度展开全面检讨,并于2023年6月宣布将于未来5年投放650亿用以更新铁路和保养维修。但2023年至今,大大小小的铁路事故仍然屡屡发生,唯因严重性未能与2022年底的两宗事故相比而关注度平平。不过,今年5月导致多区交通瘫痪的将军澳线事故,则再令大量香港市民把注意力聚焦到港铁服务水平的议题之上。

图2 香港社交媒体近年来对港铁的满意度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由图2可知,港铁近年频繁发生的故障事故,令不少香港市民都因而对其出现信心消耗。2022年底发生两宗严重事故后,社交媒体对港铁的满意度在该年第四季度旋即出现急剧下滑,其后社交媒体对港铁的满意度虽起起伏伏,但至今仍未收复此前的失地,近期更在此次将军澳线事故的影响下再度下挫。可见,尽管港铁是香港市民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但其近年来的表现却多次让人失望、不断造成民心流失,找出问题根本并予以纠正改善已成为港铁当前亟需正视的议题。

图3 近年来香港社交媒体对港铁在各主要范畴表现的关注度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4 近年来香港社交媒体对港铁安全性与准时度表现的忧虑情绪指数变化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3展示了香港社交媒体对港铁各主要范畴表现的关注度,可见安全性与准时度两项是市民最为看重的范畴。而港铁多次发生的延误或停驶事故,无疑令舆论对其在此两大范畴表现的信心最受折损。结合图4可见,社交媒体对港铁准时度的忧虑情绪指数长期处于高位;而对于港铁安全性的忧虑情绪指数,在经历了2022年的较大升幅后虽曾一度出现回落,但截至今年6月却再爬升至自202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有观点表示,港铁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出轨、车门脱落、车卡连接松脱等严重事故,令其难以再像以往一样毫无顾虑地放心乘车出行,现在搭乘港铁都会比以往多留一个心眼,例如尽量不站在车卡连接处。另也有声音反映,自己曾多次因为港铁的信号系统故障而出行受阻,导致上班通勤需花上比平时多出一倍以上的时间,关注港铁何时才能完成对现有旧信号系统的更换,并表示对港铁声称的99.9%准时率存疑。

图5 近年来香港社交媒体对港铁所存在的各项主要问题的关注度及相关讨论中的不满情绪占比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5反映了香港社交媒体最为关注的港铁所存在的各项主要问题。可见,多数舆论认为,管理不善是造成港铁近年来服务水平下滑的主因(关注度第1,不满情绪占比第2);其次,关注度第二的问责机制欠妥也相对引人诟病,有关讨论所引发的不满情绪占比更登顶首位。不少网民认为,无论是维修保养没及时发现问题、抑或人为操作失误,港铁频繁的故障事故,都暴露了其内部管理存在明显的疏忽与缺失,一众港铁高层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声音反映2018年的沙中线剪短钢筋丑闻被揭发后,港铁虽对其管理层进行大换血,但显然未有从中深刻汲取教训,没有形成高度重视铁路安全的管治文化。也有较多观点指出,港铁之所以在管理上有如此之多的问题,与其背后以企业盈利而非公众利益为先的运作逻辑不无关系,质疑现行的罚款机制难以对港铁进行强而有力的监督问责。

  此外,也有舆论认为港铁技术人员断层、青黄不接,是导致多次事故发生后未能及时解决问题、尽快恢复服务的原因之一。其举例今年2月的东铁线工程车事故,指吊机工作人员在误触安全保护机制致工程车无法移动后,其实只要启动紧急模式并强制重启系统便可恢复,但当时在场的工程人员却并未知悉有关操作,最后造成东铁线在延误约7小时后才恢复通车。这类观点表示,近年来港铁经历了较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新聘请的员工虽能补足职位缺失,但因为缺少足够的培训与前人技术经验的传授,令其难以完全掌握在突发情况下的技术操作。

  而设备老化虽然经常被港铁作为向公众说明事故的原因之一,但其在社交媒体引发的关注度与相关讨论的不满情绪占比皆不算高,反映相对于硬件因素,舆论更关注港铁在管理系统、人力资源配置上所潜在的风险漏洞。

图6 2018至2024年港铁因重大服务延误或暂停需拨出的罚款及其在每年纯利中的占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根据2023年新修订的罚款机制,港铁如因机件故障或人为因素,导致发生31分钟及以上的延误或暂停事故,便需据受影响时长按累进制拨出相应罚款,而繁忙时间需缴纳的罚款更为非繁忙时间的1.2倍,每宗事故的罚款上限为4000万港元。不过,尽管新机制的罚款金额与上限皆以较过去上调,但据图6所示,其相对于港铁每年的纯利而言仍为九牛一毛,所占份额绝大多数时候皆在1%以下。由此可见,现行的问责机制并不足以对港铁产生有力震慑,这也是为什么公众认为港铁缺乏足够诱因对其服务质量进行改善。

图7 2018至2024年港铁30分钟以上的延误或暂停事故宗数、每年纯利及高层花红的变化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如图7可见,尽管港铁近年来的延误或暂停事故并无减少迹象,但港铁高层每年的花红金额却节节攀升,与港铁在该年度是否发生、或发生多少宗重大事故并无直接关联,其变动似乎仅跟随港铁每年所赚取的净利润波动。

  这也与很多市民的观感相吻合,不少舆论称港铁正日益忘却作为一个半公营机构应负的社会责任,其经营管理者只顾逐利的不良心态,令安全、准时等服务承诺渐渐被抛诸脑后,这也是港铁事故之所以愈益频密、屡发不止的根本原因。较多声音认为,特区政府作为占港铁七成四以上的最大股东,理应充分运用其权力对港铁订立更严格的监督机制,例如将每宗事故的责任具体到个人进行追究、将高层的薪酬与港铁的服务表现进行直接挂钩等,仅对港铁进行无足痛痒的事后罚款根本难以改善现状,必须在事故未发生前就开始着手预防、理顺港铁的管理漏洞与风险。

  中评智库认为,港铁近年来愈发频繁且程度日益严重的故障事故,揭示了港铁的内部管治现状与公众期待之间存在明显错位,其将企业利益而非社会责任摆在首位的运营逻辑,已到了不得不由外力介入纠正的地步。特区政府作为港铁的重要持份者与监督者,需要针对港铁管治文化中未够重视安全、效率以及应变能力等弊病,制定更严格且有效的监督问责机制,令港铁有足够的自发动力改善管治效能、提升服务水平。只有从制度上对港铁进行大刀阔斧的根本性改革,让其重新拾起作为公共交通工具运营商的良心与责任感,港铁才能再次获得香港市民的信任,继续成为值得大家仰赖与选择的重要出行方式。

  (记者:陈日嘉,分析师:杨力聪,工程师:吴悦柠,研究员:林东阳)

图1 香港社交媒体对近年来港铁多宗严重事故的关注度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6月20日电/5月22日下午5时左右,港铁将军澳线出现电力及信号系统故障,导致全线停驶超过3小时,历时逾5小时才全面恢复列车服务。是次严重故障触发港铁的惩罚机制,港铁需被罚款1920万港元,连同今年2月及4月东铁线的两宗工程车事故、以及港铁“服务表现回赠”帐户内的累积款项,港铁将按机制于7月13日安排一日“特别车费日”,为乘客提供半价优惠。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分析香港社交媒体数据以及官方机构统计数字后得出结论:本次将军澳线停驶事故,再令公众对港铁近年来差强人意的服务水平进行放大检视。较多舆论认为,港铁之所以频繁发生故障,除了设备老化等硬件因素外,更主要还是因为其内部管理不善、欠缺处理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所导致,而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缺乏一套针对港铁的行之有效的监督问责制度。

  如图1所示,今年5月的将军澳线故障事件,是近年来在香港舆论场内掀起较高讨论度的一宗港铁事故,其所录得的社交媒体关注度,为自2023年以来历次港铁事故之首。2022年底,港铁接连发生两宗严重事故,分别是11月的油麻地站列车出轨及车门脱落、以及12月的将军澳线列车车卡连接松脱。针对上述事故,港铁随即就铁路资产管理及维修保养制度展开全面检讨,并于2023年6月宣布将于未来5年投放650亿用以更新铁路和保养维修。但2023年至今,大大小小的铁路事故仍然屡屡发生,唯因严重性未能与2022年底的两宗事故相比而关注度平平。不过,今年5月导致多区交通瘫痪的将军澳线事故,则再令大量香港市民把注意力聚焦到港铁服务水平的议题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