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香港必须切实改善对港漂不友善气氛

香港(来源:网络资料图)

  中评社香港6月10日电(评论员林艶)近年来特别是发生“修例风波”以来,越来越多港漂选择离开香港,这一现象引发了香港社会各界的热议和关注。不少港漂表示,香港部分政策对港漂群体存在“区别对待”,整体社会氛围更让港漂难以产生归属感。我们认为,港漂圈的这种动向和心声,深刻反映了这一群体的现实困难处境。香港应从发展战略高度更加重视港漂群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争取和挽留港漂人才,发挥其在香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般意义而言,“港漂”是指赴港求学或工作的内地人。从求学层面看,回归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能够考取香港本地大学的内地生,多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即便后来香港高校吸引力有所减弱,但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内地生的总体勤奋程度和学习成绩目前在香港各高校中仍名列前茅。从就业层面看,据入境处资料显示,自2003年至今通过人才计画来港的内地人数累计已达26.8万人,这其中既有来港就读后选择在本地就业的内地生,也有直接从内地引进的紧缺专业人才,还有不少从欧美国家留学归来的人士,可以说,港漂群体是香港引进外来人才名副其实的主力军。港漂总体的“质”和“量”,为其在香港社会扮演积极角色奠定了坚实基础,而香港“一国两制”实践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政治和经济任务,则使港漂群体更加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方面,港漂群体是夯实香港“一国两制”实践社会政治基础的重要力量。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不仅需要改革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还需要形成与法治和规则相适应的社会政治土壤。实事求是地看,香港传媒界、教育界的改造任重道远,部分港人的观念转变也尚需时间,相比之下,港漂群体是当下就可以依靠和信任的爱国者力量。总体看,港漂大多出生成长在内地,接受了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来港之前就已经形成比较清晰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港漂中的海归群体更往往有着“一出国更爱国”的切身体会。特别是在“修例风波”中,不论是手撕“港独”海报的中大内地女生,还是面对暴徒勇敢喊出“我们都是中国人”的港漂金融人士,都突出表明港漂群体不仅大多是爱国者,而且不乏经得起斗争检验的坚定爱国者,理应成为新时代爱国治港者应该团结并倚重的力量。

  另一方面,港漂是助力香港经济巩固提升既有优势、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力量。应当看到,随着中国内地经济的快速崛起,内地市场已成为外资进驻香港的主要动力,中概股也在香港资本市场居于主导地位,加之国家正在加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所有这些,都要求香港必须有足够懂得国情、熟悉内地的专业人士为香港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港漂人才在胜任这一重大任务上毫无疑问具有比较优势。以香港巩固发展国际金融中心为例,近年来,随着与内地相关的投融资活动明显增加,香港资产管理、财务顾问等领域人才短缺明显,通晓两地经济政策及粤语和普通话的专业人才深受青睐,供不应求的情况已十分突出。而若在传统“三大中心”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香港发展国际创科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等新方向新定位,香港对港漂专业人才的需求就更加明显、更为迫切。   值得注意的是,与港漂为香港作出的贡献、发挥的作用相比,香港对他们的友善度和支持协助力度是相对不足的。长期以来,在反对派的挑拨和煽动下,部分港人对内地人心生误解,网路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大量排斥和歧视内地人的言论,港漂群体更因此被一些人贴上“争学位”“抢饭碗”“抬地价”等污名化标签。正是因为本土民粹主义的错误思潮未能得到有效疏导和制止,这种极端情绪才会在“修例风波”期间进一步发展成实质行动。“黑暴”期间,一些港漂仅仅因为“内地人”的身份就遭到辱骂、挨打,令不少港漂至今心有余悸。同时,香港吸引和挽留港漂人才的政策始终没有实质性升级,现在主要的港漂人才输入计画仍然是很多年前制定的“老黄历”。应当看到,这些年来,人力资源抢夺战日趋激烈,内地许多城市和新加坡等国都在通过不断推出落户、补贴、优惠等新政策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欧美等国家打着政治旗号招揽香港移民,其实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吸纳香港的优秀人才。在这样剧烈的形势变化面前,如果政策制定者的认识和思维还停留在过去,认为港漂人才的流入是理所应当,那么就不仅仅是原地踏步的问题,而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需时日,便会落后千里。在国际管理发展学院2019年“世界人才排名”中,香港在“吸引人才与留住人才”一项排名已经下降4位至18名,若综合考虑香港老龄化、少子化等长期性问题,出现这种趋势更不能不让人警醒。

  我们以为,在香港“一国两制”实践新阶段,通过加强法治保障,加大正面宣传等切实改善香港社会存在的对港漂的不友善气氛,是香港拨乱反正的重要一环;构建吸引内地人才、服务港漂群体的政策环境,是香港适应形势需要、增强发展后劲的应有之义。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真正落实“来了就是香港人”的理念,真正从认识和情感上把港漂人才视作香港不可或缺的力量。从更深层次说,香港是中国人的香港,来自内地的港漂和来自其他国家的留港人士终归是不一样的,只要没有打破法律的硬性规定,受到政策和情感的重视理所应当,这正是内地不断出台只针对港澳台同胞而非外国人的便利政策的逻辑起点。反之,如果曲解和不恰当延伸基本法关于永久性居民的规定,机械地搞“不到7年一切平等”,实际效果就是在以7年为界搞“香港人”和“其他人”的划分,这只会让香港面临本土主义的危险陷阱。最后,正如有人戏称,“香港人上数三代都是港漂”,从本质上看,现在的港漂困境源于部分“先占者”对“后来者”的排斥,这并不是什么地域问题,而是与当下香港年轻人上楼难、上流难等一样,是一个代际公平的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一问题,反映着香港这个城市还能不能革旧立新,破除既有利益藩篱,保持发展活力和可持续性。我们期待,治港者一定要能够认识到港漂问题的本质,一定要有智慧有能力有魄力回答好这一香港前进发展道路上的重大课题。

香港(来源:网络资料图)

  中评社香港6月10日电(评论员林艶)近年来特别是发生“修例风波”以来,越来越多港漂选择离开香港,这一现象引发了香港社会各界的热议和关注。不少港漂表示,香港部分政策对港漂群体存在“区别对待”,整体社会氛围更让港漂难以产生归属感。我们认为,港漂圈的这种动向和心声,深刻反映了这一群体的现实困难处境。香港应从发展战略高度更加重视港漂群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争取和挽留港漂人才,发挥其在香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般意义而言,“港漂”是指赴港求学或工作的内地人。从求学层面看,回归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能够考取香港本地大学的内地生,多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即便后来香港高校吸引力有所减弱,但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内地生的总体勤奋程度和学习成绩目前在香港各高校中仍名列前茅。从就业层面看,据入境处资料显示,自2003年至今通过人才计画来港的内地人数累计已达26.8万人,这其中既有来港就读后选择在本地就业的内地生,也有直接从内地引进的紧缺专业人才,还有不少从欧美国家留学归来的人士,可以说,港漂群体是香港引进外来人才名副其实的主力军。港漂总体的“质”和“量”,为其在香港社会扮演积极角色奠定了坚实基础,而香港“一国两制”实践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政治和经济任务,则使港漂群体更加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方面,港漂群体是夯实香港“一国两制”实践社会政治基础的重要力量。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不仅需要改革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还需要形成与法治和规则相适应的社会政治土壤。实事求是地看,香港传媒界、教育界的改造任重道远,部分港人的观念转变也尚需时间,相比之下,港漂群体是当下就可以依靠和信任的爱国者力量。总体看,港漂大多出生成长在内地,接受了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来港之前就已经形成比较清晰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港漂中的海归群体更往往有着“一出国更爱国”的切身体会。特别是在“修例风波”中,不论是手撕“港独”海报的中大内地女生,还是面对暴徒勇敢喊出“我们都是中国人”的港漂金融人士,都突出表明港漂群体不仅大多是爱国者,而且不乏经得起斗争检验的坚定爱国者,理应成为新时代爱国治港者应该团结并倚重的力量。

  另一方面,港漂是助力香港经济巩固提升既有优势、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力量。应当看到,随着中国内地经济的快速崛起,内地市场已成为外资进驻香港的主要动力,中概股也在香港资本市场居于主导地位,加之国家正在加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所有这些,都要求香港必须有足够懂得国情、熟悉内地的专业人士为香港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港漂人才在胜任这一重大任务上毫无疑问具有比较优势。以香港巩固发展国际金融中心为例,近年来,随着与内地相关的投融资活动明显增加,香港资产管理、财务顾问等领域人才短缺明显,通晓两地经济政策及粤语和普通话的专业人才深受青睐,供不应求的情况已十分突出。而若在传统“三大中心”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香港发展国际创科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等新方向新定位,香港对港漂专业人才的需求就更加明显、更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