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的增产经
受去年罕见秋汛影响,魏德东种的2300亩小麦去年11月初才播种,比往年推迟了20天左右。“当时心里没底,很担心小麦产量。”从2008年就开始规模种植的魏德东说,“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收成。现在来看,除了积温、墒情等适合小麦生长外,党委政府的重视,各项生产措施的落实,是丰收增产的最大底气。”
德州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为此,去年当地建立起四级“书记抓粮”机制,村抓样板田、镇抓示范方、县抓核心区、市抓高产片,并为每块麦田配备农技专家,通过“一个行政团队+一个专家团队”的服务对接机制,实现科技稳粮。
魏德东的麦田就位于核心区内。“政府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过完年一开春就组织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精准指导。”魏德东说,“提升产量不多花些心思可不行,就今年的情况看,前期是促弱转壮,后期是控制倒伏,预防干热风,这些科学措施做到位了,产量就没问题。”
与德平镇紧邻的临邑县翟家镇,种粮大户段希林的650亩小麦也迎来了丰收,平均亩产量达到1400多斤。“其中3.28亩示范田,经省市县联合专家组现场实打实收,亩产量达到了839.2公斤,创了新高。”段希林兴奋地说。
遭遇晚播、苗情偏弱等不利因素,小麦还能高产增产,探寻其中缘由,段希林告诉记者,成功的密码是“7311”工程。面对记者的疑惑,他进一步解释道,就是七分种三分管,再加上做好良种、精耕、镇压、调肥、补水、统防等11个环节,这样产量就能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