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发展与传播现状调查思考
秦腔,作为一脉主要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地方剧种,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至少在明代中叶已经形成,自此广泛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秦腔艺术和八百里秦川大地上的水土风貌息息相关,是三秦大地最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秦腔文化越来越受重视,成为西北地区标志性文化符号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经济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下,以秦腔为代表的乡土戏曲,如何融入发展大潮,绽放新光芒?
壹 从秦腔发展现状管窥乡土戏曲今貌
陕西是名副其实的戏曲大省,拥有秦腔、眉户、碗碗腔、阿宫腔、汉调二黄、华阴老腔等二十余个剧种。从剧团建设情况来看,正规的剧团从市、区到各县不胜枚举,如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市属的西安秦腔剧院(下设易俗社、三意社等),咸阳市人民剧团、咸阳大众剧团,宝鸡人民剧团、宝鸡新声剧团等,以及诸多的民营剧团。总体而言,陕西省正规秦腔剧团超过百家,容纳了实力雄厚的名角精英和数以万计的从业人员。作为西北最大的秦腔艺术团体,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年均演出600场以上,自2007年推出“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动以来,已连续演出4000余场,成为代表陕西的一张文化名片。《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的施行和相关政策的利好,为戏曲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文旅融合创新文化内涵。时隔十二载,国内规格最高的秦腔艺术盛会——中国秦腔艺术节又一次唱响三秦大地。继2010年举办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之后,古都西安于6月13日至24日举办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在此期间,来自西北五省区33家院团的名家与新秀齐聚西安,73台秦腔大戏精彩上演,30余位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登台亮相,秦声秦韵吸引八方游客;百年秦腔剧社——易俗社、三意社,在历经时代更迭之后,将秦腔艺术打造成更符合时代审美的舞台呈现,为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注入活力;城墙根下的文化综合空间永兴坊,秦腔、华阴老腔、陕北说书、陕北民歌等惠民演出接连上演,展现着西安地方剧种的独特魅力。乡土戏曲传承着动态的文化基因,展现着独特的地域审美风范,将其融入旅游开发,成为众多游客所青睐的文化体验方式,有效提升了城市旅游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