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成立25周年ANNIVERSARY
中评社北京6月12日电/据大公报报导,中医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望闻问切,治本培元。几千年来不只在理论体系上不断完善,在治疗医案、中药研究及针灸等医治工具方面亦不断推陈出新。
香港华夏教育机构主办的“故宫文化进校园”活动,昨日举行首场故宫博物院专家讲座,由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关雪玲讲解,细述很多清朝时期的医疗趣闻和罕见药品文物,又拆解了中医治疗传说如悬丝切脉的真实性等。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迷上中医文化,答问环节时更踊跃发问。
讲述神秘太医问案方式
以“清宫中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为主题的讲座昨日在创知中学举行,吸引来自8间学校约200名学生参加。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关雪玲图文并茂地向师生介绍了清宫中药物的分类、药材的特点、制药方法和太医的问案方式等。
说到清宫医趣,康熙皇帝治疖子的故事就让学生忍俊不禁。原来康熙曾服用西药金鸡纳霜治愈疟疾,令西医于他在位期间曾兴盛一时。有次康熙脸上长疖子(脓疮),西医建议为用药之便需剪去一些胡子,但他本人较少胡子,据纪录他当时对镜纠结良久才作出决定,但太监在剪胡子时,却“失手”多剪了一些,而遭受康熙的严厉责备。有关事件更被该西医记录下来。
为妃子“悬丝切脉”属传说
事实上,清朝时早已有中西合诊,还有过“医患事故”。据说有病患染重疾,太医表示“可治愈”,而参与西医就断言“医不好”,因而爆发冲突,并以参与西医被打作结。
关雪玲更拆解,“传说”中太医能“悬丝”为妃子“切脉”,她直言只是传说,真实情况是妃子在帘幕后,只伸出手并盖上手帕“切脉”和垂帘“问诊”。
关雪玲更提及,现时很罕见的锭子药。在清宫时期,锭子药其实是端午节前后大量制作,用以佩戴在身上驱虫抗毒。她更展示了不同的锭子药文物照,可见锭子药上用螺钿和点翠的装饰,以及制成朝珠和颈链的造型,足见药饰文化的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