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古民居在修旧如旧中焕发生机
“不破坏原貌,修旧如旧,古居才能韵味长留。”清丽古朴的“飞将军”李广故居一角,年过七旬的赵昌荣指着檐下一条精美的雕花拱垫板娓娓道来。板上,新补的明黄色木块毫不违和地镶在缺损处,与褪色原木相呼应。
赵昌荣是天水人,从小在古街巷里穿行游玩的他对家乡的垂花门、小木楼情有独钟。为了留住属于家乡的独特“品格”,他投身古建保护,一干就是30多年。
甘肃省天水市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五城连珠”的格局里散落着众多明、清、民国时期的民居。然而,在数百年风雨侵蚀中,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古民居渐渐变为墙倾顶陷、柱架糟朽的“危房”,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为开展系统的保护修复工作,天水市决心对古民居“摸底”普查。2003年,赵昌荣等7人组成古民居调查组,历经三个月的“问诊把脉”,他们发现林立的高楼间潜藏着一大批“隐姓埋名”的珍贵遗存。
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主任付建红介绍,基于三次普查,天水确定了城区范围内143处明清古民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逐步落实完善古民居建档、升级、挂牌工作,及时修缮50多处濒临倒塌的古民居。
2018年,天水市启动实施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用“腾笼换鸟”的方式将棚户区改造与古居保护相结合,征收房屋,统一修缮。退休的赵昌荣被返聘回来“复诊开方”,把好修缮方案和施工图的技术关。